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仍須警惕
一人多卡,加上POS機等受理渠道監管不嚴,為信用不足的持卡人進行多卡套現、惡意透支等行為提供了方便,增加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信用卡欺詐損失金額11788萬元,較上年下降32.38%,信用卡欺詐率0.0038%,較上年下降0.004個百分點;境內各發卡行的信用卡延滯賬戶余額總計為15.99億元人民幣,比2009年末下降21.4%。雖然信用風險和欺詐風險有所下降,但仍是信用卡領域面臨的兩大主要風險。
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戴兵認為,目前信用卡行業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信用卡產業規模高速增長,而相關的配套政策、法律制度、社會信用基礎、輿論環境等沒有及時跟上。
戴兵分析說,信用風險與客戶自身的償付能力密不可分,而欺詐風險主要與社會的信用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相關。在信用卡產業發展初期,欺詐風險是主要的風險形式;隨著全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及相關法律的完善,欺詐風險將日益降低,相比較而言,信用風險成為更加主要的風險形式。
作為信用卡的發行和管理方,銀行責任重大,需要進一步完善資信審核制度,嚴格發卡標準,合理確定授信額度,從源頭上遏制風險。
治理“濫發”,加強信用環境建設
信用卡行業風險引起了監管部門、銀行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治理信用卡行業過度發卡這一頑癥?今年1月,銀監會出臺《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規范商業銀行信用卡營銷管理,要求不能再以發卡量作為業務考核的單一標準,加強對特約商戶的管理,清理刷卡機具管理混亂的現象。
有效防范信用卡市場風險、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仍需要市場參與各方的共同努力。專家指出,目前信用卡管理條例尚未出臺,原有政策沒有涉及信用卡管理模式、發卡行、收單市場、網絡支付等內容,而這些恰恰是當前風險集中點,新規章應當對新情況加以規范,出臺細則,加強法律規定的實際適用性,明確信用卡交易中各方所處的地位和權利義務,加強風險防范。
在生活中,人們不容易意識到個人信用會對自己產生較大影響。劉軍最近想到銀行貸款買房。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因為他此前有信用卡還款的不良紀錄,這次貸款可能很難獲批。這時,他才想到自己曾經把身份證借給弟弟去辦過信用卡,可能就此留下過不良記錄。“原來個人信用這么重要,就如同每個人的身份證。”劉軍說。
“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戴兵說,現在銀行很注重個人信用記錄,但是在社會其他領域,對個人誠信的考量比較少,誠信意識相對淡薄。只有在全社會形成誠信氛圍,全面構建誠信社會,才能讓消費者誠信使用、正確使用信用卡。這需要完善個人征信制度,擴大征信體系的信息采集范疇,建立規范、通暢的信息采集機制。
推廣信用卡產業升級,也是防范風險的一個有效手段。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信用卡產業正值技術升級,大力推廣金融IC卡能增強抵御銀行卡偽冒欺詐風險的能力。推廣金融IC卡,涉及眾多行業固有經營模式與盈利模式的改變,這就需要監管部門積極推動協調各方的利益訴求,實現合作共贏。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歐陽潔)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