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就是減少貨幣供應量。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發出了“收”的信號。截至7月上旬,已3次提高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達到21.5%,創歷史新高。今后將繼續靈活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促進貨幣信貸適度增長,控制物價過快上漲的貨幣條件。
“疏”,就是引導資金流向。管好流動性,并不意味著全面緊縮,而是堅持“有扶有控”,著力優化信貸結構,使貨幣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應引導資金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投向“三農”、中小企業和就業、助學、扶貧等,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
權威聲音
把抬頭的物價盡快打下去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在抗擊危機期間,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擴張型的,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針對性的舉措。政策也會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在反危機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物價和資產價格上升等一些負面效果會慢慢顯現,但政策調整一定要及時,要把抬頭的物價盡快打下去。
“堵”,就是嚴控境外“熱錢”流入。當前,全球流動性充裕,“熱錢”四處尋找投機空間。由于普遍看好中國發展、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境外“熱錢”伺機涌入內地。必須打好“熱錢”阻擊戰,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建立“熱錢”流入的預警機制,加強對國際資本進入途徑、投資規模和投向的監測,嚴厲打擊“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活動,最大限度減少“熱錢”的流入。
2004—2010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增長;2011年全國夏糧實現“八連豐”,總產量達到12627萬噸,為歷史第二高產年。
◇ 保供應:增加供給穩物價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揭示了一個經濟學原理:供求關系決定價格。供不應求,商品價格就會上漲;供大于求,價格就會下降。只有保障商品的充足供應,價格穩定才有堅實基礎。
當前,我國主要工業品總體供大于求,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農業生產基礎比較脆弱,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農產品供應的變化容易引起價格波動。近些年,我國幾次幅度較大的物價上漲,幾乎都與農產品漲價有關。如200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最高漲幅達8.7%,主要就是受豬肉價格上漲影響。這輪物價上漲也不例外,如2010年突出表現為蔬菜價格上漲,最近幾個月豬肉價格上漲又推動物價達到新高。
農業豐,百姓安;糧價穩,百價穩。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立足國內保障供應始終是頭等大事。中央明確提出,穩定物價關鍵要扶持農業生產,堅決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千方百計確保農產品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