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已初步適應了加入世貿后的角色轉化
記者:加入世貿之初,我們說得最多的是“既要敢于開放市場,又要善于保護自己”,您覺得3年來國內企業這方面做得怎么樣?我們是否適應了“WTO新成員”的角色轉化?
龍永圖:最好的保護辦法是開放。經過3年磨合,國內企業成長了許多。以往遇到國外反傾銷,大多數企業都是束手無策或者逃之夭夭,可是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有了規則意識、法律意識,面對貿易摩擦敢于主動應戰了。還有,企業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動輒尋求保護,而是逐漸正視競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開拓市場空間等,進一步固本強身,這說明我們初步適應了加入世貿后的角色轉化,并在走向成熟的市場經濟進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消費者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
記者:廣大老百姓從中受益了嗎?
龍永圖:當然受益。拿汽車來說,這3年國內汽車產業發展迅速,形成良好的競爭格局,在品種、質量、價格上都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并有望成為最具出口潛力的產業。利用WTO規則實行的農業補貼,也有利于農民增收。今年我國進口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個盤子以后還將逐年擴大,其中有不少是跟老百姓生活很密切的消費品。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全面、歷史、客觀地看待“不利條款”
記者:最近一段時期,有人質疑加入世貿協議中的幾個“不利條款”,認為這是談判中留下的“尾巴”,會給我們帶來被動,對此您怎么看?
龍永圖:所謂“不利條款”,無非是指第十五條(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和第十六條(特殊保障措施)。現在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實際上它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以市場經濟地位為例,按照議定書,是指涉及遭受國外反傾銷調查的企業,而不是針對所有國內企業,這個比例是很小的,去年我國遇到反傾銷調查的出口金額僅占當年出口總額的0.5%。另外,“不利條款”也有積極的一面:過去人家一搞反傾銷,就自動把你當成非市場經濟對待,涉案企業一律采取替代國價格來計算反傾銷稅,一棍子打死,吃虧吃大了。可第十五條卻給了中國企業另一種可能性:如果能證明自己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沒拿政府補貼,沒有惡性競爭,沒做假賬,那么就可采用中國國內的價格或成本。這其實給遭受反傾銷調查的國內企業提供了一條生路,3年來有不少成功案例。況且“不利條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遏制了壓價競爭,促進了行業自律,所以不必過多夸大這兩個條款的負面性,應該全面、歷史、客觀地看待它。
在加入世貿談判中,有很多問題比上述兩個條款的分量要重得多,比如資本市場開放,外方曾要求我們加入世貿5年內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包括匯率自由浮動,這一條我們堅決沒答應。如果我們簽了開放資本市場的條款,那會給今天的中國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造成多大壓力!所以說,我們在局部利益上作出的一點讓步,換取了外方在全局性的、涉及重大利益的問題上的更大讓步。這一談判結果的正確性將繼續被時間所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