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貿并未影響宏觀調控
記者:目前我國正在加強宏觀調控,有一種觀點提出,調控任務如此艱巨復雜,部分原因是加入世貿后外部因素增多,不確定性加大,又受到各種規則的制約,進而認為加入世貿影響了宏觀調控能力。您不會同意這種說法吧?
龍永圖:這個觀點完全站不住腳。我們的加入世貿議定書里有哪一條是制約政府宏觀調控的?許多WTO成員既開放了市場,又用市場經濟手段進行調節,結果并未影響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中國政府同樣有能力做到這些。只要掌握好世貿規則,運用好各種經濟手段,建立有效的法律體系,我們的宏觀調控將會更加有效有力。
過渡期結束不等于國內開放程度達到最高水平
記者:以2005年作為一個基本時間點,我國主要產業在加入世貿談判中爭取到的以“保護”、“調整”、“延緩”、“漸進”為標志的過渡期畫上句號。您怎么看今后的幾年?其中最大的挑戰會是什么?
龍永圖:我首先糾正一點:最近總有人把2004—2005年稱為加入世貿的“后過渡期”,準確的說法應是部分行業在履行加入世貿協議中進入了“后過渡期”,比如銀行、基礎電信等,而其他大多數行業的過渡期已到終點。另外,過渡期只是一個階段,它的結束并不意味著開放進程的完結,并不意味著國內開放程度達到最高水平。我們的開放不僅僅是為了履行承諾而開放,說到底是為了自身利益而開放,目前我們在一些領域的開放程度甚至趕不上一些發展中國家。
開放還應該擴大,今后幾年實際的開放要超過議定書所承諾的水平。
現在高喊“狼來了”的人少了,從現狀看加入世貿對一些敏感領域確實沒形成大的沖擊,過渡期里國內產業競爭能力大大增強,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一些關鍵性行業、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今后的挑戰還是較大的,最大的挑戰是對國際競爭的長期性、艱巨性缺乏認識和準備。還是一句老話:“不怕開放,就怕沒準備。”
今后不要造成“贏家通吃”局面
記者:未來一段時期,國內的加入世貿應對策略和措施應作哪些調適?
龍永圖:在全國貿易政策的統一實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還要切實加大力度。在紡織品、農產品問題上也要用好WTO規則。比如,明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取消,但這并不代表國內企業從此海闊天空,我們已是第三大貿易國,在競爭中應顧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利益和進口國的市場承受能力,搞好行業自律,不要給人“贏家通吃”的感覺,引發更多的貿易摩擦。
在多邊經貿關系中,中國被WTO成員普遍寄予厚望,即擔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橋梁。
作為一個經歷過20多年改革開放、15年復關和加入世貿談判的發展中大國,我們要從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新情況出發,努力在世貿談判中共同尋求雙贏和共贏,如果出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嚴重對抗,受損最大的還是發展中國家自己,應該著眼長遠,講求策略。
很多問題不能通過加入世貿解決
記者:3年之后回頭看,是否依然覺得自己在入世這個問題上無愧無悔?
龍永圖:身為中央加入世貿決策的一名執行者,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加入世貿是外因,是改革開放的一個新起點,我們的很多問題并不能通過入世本身來解決。過去3年還是未來若干年,最終的發展壯大要靠我們堅持深化改革來解決。《人民日報》 (2004年12月07日 第五版)
來源:人民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