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在大考中得以過關?
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一些實力稍遜的開發商已經撐不住了。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房地產企業并購案例同比增長120%。不少資金實力不濟的中小開發商第一批倒下。
億房網研究中研究員鄢峰表示,從目前的情形看,開發商才剛剛進入步履維艱的時代,“預計從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才是開發商最艱難的時候。”
在鄢峰看來,未來能生存下來的房企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規模大、品牌優、實力強的大型房企;一類是具有很強產品或區域特色,在這些領域能力強,能以明顯的差異化產品品牌占據某個區域市場的中型房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為了應對大考,大多數房企將加快布局三、四線城市,并抽離部分產業資本。一些上市企業則會在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互動下開始退市或私有化。定位高端的開發商將以品牌和效率而非擴張土地儲備來實現價值的提升。
不過,要對抗市場大考的考驗,最根本的策略仍然是“降價”。根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10月份降價潮的持續蔓延同時,除少數直降項目銷售回暖外,其余項目的滯銷潮仍在加劇,10月底僅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庫存住宅面積就達3109.3萬平方米,市值逾6000億元。
張月認為,高位庫存不僅使巨額資金喪失流動收益,還將搶占明年新項目的銷售空間,使同區域同質化項目的增多,加劇來自于房企內部的銷售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降價才是企業活下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降價才能緩解資金鏈日益緊繃的壓力,只有降價才能消化日益積累的庫存。同樣,也只有降價才能使房價回歸到正常合理的水平,進而讓中國的房地產行業進入更加穩定健康的“微利時代”。
在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研究副總監李國政看來,無論是小企業的退市,還是大企業的破產。房企數量的減少和資源向優質企業的集中,都會促使樓市加速擠掉泡沫,促使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購房者。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