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面提高流通企業競爭力。
1.積極培育大型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有實力的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聯合、兼并、合資、合作等方式,跨行業、跨地區整合資源,實現資本化擴張,形成若干大型零售商、批發商、代理商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依法合規、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組成戰略聯盟,開展采購、營銷等方面合作。
2.大力扶持中小企業。支持中小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型企業專業化、特色化發展。建立健全中小流通企業服務體系,扶持發展一批面向中小流通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鼓勵中小企業開展聯合采購。引導中小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管理、營銷和服務水平。
3.鼓勵實施品牌戰略。建立品牌促進、推介和保護等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中國品牌產品境內外營銷網絡,暢通中國品牌產品流通渠道。積極發展品牌產品專賣店、專業店。鼓勵流通企業開發自有商品品牌。支持流通企業服務品牌建設,保護中華老字號,鼓勵中華老字號創新發展。
(五)大力推進流通現代化。
1.積極推動科技進步。加強國內貿易領域信息化、自動化、標準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支持流通企業信息化改造和綜合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鼓勵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管理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信息管理技術。積極推動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開展智能商店試點。
2.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鼓勵流通企業通過應用電子商務實現轉型升級,積極推動網絡零售健康快速發展。支持發展社區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等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完善電子商務技術標準、統計監測和信用體系,探索建立電子商務信用等級認證制度。有序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推動電子商務交易監管平臺建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3.鼓勵發展連鎖經營。推動連鎖經營向多行業、多業態延伸,提高流通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鼓勵發展直營連鎖,規范發展特許連鎖,扶持發展自愿連鎖。提升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核算、統一配送水平。運用信息化手段,優化供應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4.加快發展物流配送。大力發展面向國內貿易的第三方物流,支持一批傳統物流企業改造升級,提高商貿物流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水平。積極發展多式聯運。支持大型連鎖企業的配送中心面向社會提供配送服務。完善城市共同配送網絡。合理規劃和建設商貿物流集聚區,支持建設跨區域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5.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流通。引導流通企業開展綠色采購,設立節能環保產品專柜。鼓勵消費者購買和使用資源節約和綠色環保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塑料袋的使用,遏制商品過度包裝。大力推進綠色物流。推廣使用散裝水泥。加快以舊換新、收舊售新、舊貨流通、再生資源回收等循環流通網絡建設。推動舊貨市場和二手設備、二手車交易市場升級改造,大力發展品牌二手車經營。培育報廢汽車、船舶和廢舊電子回收拆解骨干企業,引導建立報廢汽車破碎示范中心。制定和實施內貿節能環保標準,加強能耗、水耗、環保管理,積極開展節能、環保和低碳認證。推進商業建筑和設施節能減排,培育一批節能環保商店、綠色市場、綠色園區示范企業。大力推廣節電、節水、環保技術和裝備。
(六)保障國內市場穩定運行。
1.加強公共信息服務。完善城鄉市場統計監測體系,進一步健全監測指標系統、信息采集系統、信息加工系統、信息儲存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提高市場監測、預測預警分析和公共信息服務能力。打造覆蓋全國的市場監測網絡平臺。支持樣本企業改善信息報送條件,優化樣本企業結構,增強樣本代表性。整合信息資源,構筑全方位、多層次的市場信息發布渠道。
2.提高市場調控能力。加強重要商品儲備,增強平抑市場異常波動能力。對豬肉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儲備制度。培育中央和地方兩級應急保供骨干企業隊伍,積極探索生活必需品商業儲備制度建設,支持骨干企業增加生活必需品庫存。健全應急商品投放網絡。加強肉、菜、糖、邊銷茶、生絲等重要商品儲備的設施設備建設與升級改造。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維護重要商品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3.完善市場應急機制。加強生活必需品市場應急供應管理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對機制。不斷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預案。建立應急管理平臺,及時掌握應急商品的地域分布、庫存水平、產出能力和物流資源等基本情況,逐步實現市場應急供應管理全程控制。
(七)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
1.大力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全面清理各種地區封鎖的規定,促進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消除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阻力。清理規范涉及行政許可和強制準入的壟斷性經營服務收費。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監管效能。嚴厲打擊缺斤短兩、商業欺詐、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整頓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秩序。規范零售商、供應商交易行為。
2.嚴厲打擊侵權和假冒偽劣行為。完善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研究修訂相關法律制度,推動完善刑事定罪量刑標準,健全相關檢驗和鑒定標準。加強和規范行政執法,加大刑事司法打擊力度,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推動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健全監督考核制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3.積極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商務領域信用信息系統。支持商會或行業協會依據標準開展對會員企業的信用評價工作。建立商務從業人員信用管理制度。推進信用信息和信用評價結果的共享和應用。制定商業保理等信用服務業的行業規范,培育有序競爭的信用服務市場。大力發展信用銷售,規范發展預付消費,鼓勵發展信用消費。積極開展誠信經營宣傳教育活動。
4.加強商品質量安全行業管理。鼓勵食品經營企業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規范,健全企業進貨查驗、購銷臺賬等制度。完善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信息通報、監測評估體系,提高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和防控能力。完善藥品流通網絡和藥品流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推進社會零售藥店規范管理,制定從業人員職業分類標準和崗位規范,健全藥品購銷索證索票、出入庫及運輸安全管理責任制。扶持和規范中藥材交易市場,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加強保健食品、化妝品流通監管,探索建設追溯體系。逐步建立肉菜等食用農產品的流通追溯體系。完善酒類流通隨附單溯源等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生豬等定點屠宰企業升級改造,嚴格企業準入。完善省、市、縣和企業互聯互通的屠宰監管系統,建立監管和公共服務網絡。整合充實商務領域執法監管力量,嚴厲打擊私屠濫宰等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