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新金融支持政策。
1.大力發展消費信貸。穩步發展消費信貸市場,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集中推進汽車、家電、教育、旅游等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信貸消費發展。完善消費信貸政策,支持新型消費信貸機構發展,充分發揮信用卡的消費信貸功能,支持新型消費產業和新型消費市場發展。
2.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機構加大對流通企業特別是小微流通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優化項目貸款管理模式和貸款評審流程,推動發展新型融資方式,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流通企業通過設立財務公司、發行企業債券、上市融資、發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多種方式籌措發展資金。
3.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適應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要求的支付平臺,不斷完善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建設,推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規范發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支付效率。
4.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優化銀行卡刷卡費率結構,降低總體費用水平,擴大銀行卡使用范圍。提高資金跨區匯兌效率和票據的安全性,共同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
(四)完善規劃和土地政策。
制定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做好各層級、各區域之間規劃銜接。科學編制商業網點規劃,做好商業網點規劃與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相互銜接。加強商業網點建設指導,完善社區商業網點配置。統籌安排流通業用地,落實和完善支持流通業發展的用地政策。農產品批發市場用地應嚴格按照規劃合理布局,土地招拍掛出讓前,所在區域有工業用地交易地價的,可以參照工業用地市場地價水平、所在區域工業用地基準地價和工業用地最低價標準等確定出讓底價。土地出讓后嚴禁改變用途從事其他商業及住宅等房地產開發。地方政府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用地應優先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并予以保障。
(五)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
1.重視內貿基礎理論研究。堅持內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支持高校加強內貿學科建設,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積極開展內貿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流通理論體系。
2.加快內貿專業人才培養。支持高校加強內貿相關專業建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創立高校與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提高內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強化內貿職業教育、評價和培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教育培訓機構,指導商業類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優化整合現有資源,拓展新興領域專業設置。建立內貿行業專業人才評價機制,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標準,做好內貿行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培養多層次、多門類、復合型的貿易經濟人才。
(六)建立統計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行業統計調查制度和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行業發展規模、經營效益、行業結構、現代化程度和貢獻度等方面的調查統計,及時準確反映行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鼓勵行業組織和科研機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行業統計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合力,扎實推進規劃各項任務的落實。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實行年度監督、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制定分解落實方案,明確工作職責、時間進度和質量要求。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銜接,注重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配合,對主要指標設置年度目標,充分體現本規劃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跟蹤分析,加強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