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山東和江蘇的GDP含金量有點低
GDP和GDP含金量的排名不匹配,還看居民收入
分析《2013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發現,有兩個現象較為突出,一是不同區域之間的GDP含金量差異大;二是GDP總量大的,GDP含金量不一定高,有些省份GDP總量雖然小,但GDP含金量卻較高。
“GDP含金量的高低與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各個省份的經濟結構。”楊開忠指出。
根據排名,GDP含金量排名后5位的省份,分別是陜西、青海、新疆、內蒙古、西藏,這幾個西部地區省份的排名也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動過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西部地區有時候投資很大,上來一個大項目,但不一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像某省份建一個大水電站,拉動投資很大,但建設的工程隊不一定是當地的老百姓,可能是別的省份的工程隊,設備也有可能是別的地方外購的,這樣對當地的居民收入并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但GDP卻增加了,意味著分母上的人均GDP增加了,分子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未顯著增加,這樣GDP含金量就不高。
方創琳認為,西部地區相比發達省份而言,產業支撐少,農業依舊占很大的比重,產業結構較低端,所以生產的產品是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品,造成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同時在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時,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占比也比較低,所以GDP含金量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低的。
肖金成建議,西部地區在關注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民生和公共服務的投入。
除了區域之間的GDP含金量不平衡之外,GDP總量與GDP含金量之間的關聯性在有些省份也顯得不平衡。
2013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省的GDP位居全國前四位。但GDP含金量卻分別排在第3、18、26、4。江蘇、山東兩省GDP總量雖然靠前,但含金量的表現卻并不突出,甚至有些落后。
方創琳分析稱,江蘇有大石化、大鋼鐵,重型制造業所占比重大,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要相對弱一些,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相對落后一些。蘇南雖然很發達,但蘇北很落后,平均下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低下來了。
楊開忠認為,山東省的國企比較多,導致整個居民的經營性收入、理財收入增長會比較慢一些。另一方面,相比較北京、上海,山東和江蘇這兩個省,都非常重視實業,反而對理財方面的重視不夠。隨著對這方面的重視,江蘇和山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是有潛力的。
值得關注的是,海南省雖然2013年GDP只有3146.46億元,排名全國第28,但其GDP含金量卻以0.45466排名全國第8。
方創琳分析稱,海南是國際旅游島,服務業占主導地位,這有助于直接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會增加,GDP含金量也會較高。
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親民”
GDP增速新低,GDP含金量創新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20日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GDP為56.8845萬億元,增速為7.7%。這一增長速度與2012年持平,卻是近5年來的新低。
然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近5年GDP含金量數據發現,雖然2013年GDP增速為新低,但2013年GDP含金量全國平均水平為近5年新高,而細化到每個省份,GDP含金量也呈上升趨勢。以31省份的算術平均數計算,近5年(2009年—2013年)全國GDP含金量平均值分別為0.3856、0.3756、0.3763、0.395、0.409,呈現上升趨勢。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經過城鎮化率53.7%的權重計算后,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GDP 7.7%的增長速度。
從GDP含金量的計算公式上看,GDP含金量會得到提升,是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高于人均GDP的增長速度。
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十二五”開局(2011年)以來,GDP含金量整體上升,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惠民的政策(不與民爭利的政策)落實得更加到位,民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效果更加明顯、充分。全國各地的含金量增長普遍加快,只不過有的來得晚一點,有的來得早一點。有的省份財力強的,產業結構比較高端一點的,發展方式轉變得就快,表現到GDP含金量上增長就快。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唯GDP政績觀”的改變,將使得我國宏觀調控體系更加健全,為市場和社會的穩態發展創造條件,使得居民收入增長更快,GDP含金量也會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