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鳥
渤海鳥復原
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志》(JVP)發表了由沈陽師范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于“渤海鳥”(Bohaiornis)的新發現,揭示了早期鳥類在白堊紀在形態和生態上已有了高度的分化。
該化石產于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
“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厘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后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征。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此外,“渤海鳥”也保存有多枚前肢飛羽印痕和兩枚末端丟失的帶狀尾羽印痕。
據專家介紹,渤海鳥的發現不僅進一步揭示了反鳥類的形態多樣性,也澄清了許多此前對該類群形態特征的模糊認識。
美國《古脊椎動物雜志》是世界古脊椎動物研究最高級別的學術期刊,在國際古生物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本次新成果是沈陽師范大學繼2009年發現“赫氏近鳥龍”獲得“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后在鳥類研究上的又一項新發現。
來源: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記者 劉策 實習記者 李丹婷)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