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樁事實,無不證明沈陽取得的不凡成績:
“十一五”,沈陽工業經濟發展實現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 “第一集團”的戰略目標。沈陽機床、北方重工等一批百億元企業脫穎而出,汽車及零部件、機床及功能部件等千億元產業集群加快形成,現代服務業項目鱗次櫛比。
縣域經濟這一“短板”逐步拉長補齊,新民、遼中向全國“百強縣”沖刺的號角全面吹響。
現代建筑產業園、泗水科技城建設如火如荼,沈陽榮獲全國首個國家現代建筑產業化試點城市。
蒲河生態廊道144公里景觀路從無到有,不但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而且正成為沈陽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張士到黎明,“地下長龍”風馳電掣,沈陽進入地鐵時代;從沈陽到撫順,到鐵嶺,到阜新……“一小時交通圈”正從夢想逐漸變為現實。
走出轉型之痛、踏上振興之旅,“十一五”時期,沈陽完成了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實現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這一切,為“十二五”沈陽實現新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化發展環境 打造城市新增長極
由曾經一窮二白的“農高區”,搖身一變為融合多種時尚元素的城市新增長極,沈北新區正在打造“城市新都心”。今天的沈北新區,聚集了韓國希杰、新加坡吉寶、日本藤倉、德國歐福、美國李耳,深圳華強、東北總部基地、中糧、中鐵、酷貝拉、雨潤、雙匯、燕京、海爾、蘇泊爾等國內外頂尖企業。 “希望之城”沈北魅力彰顯。
從“高新制造”到“高新創造”,大渾南用另一種方式詮釋“傳奇”。中國移動信息產品產業基地、美國IBM、SUN中國開放技術中心、AMD研發中心和韓國LG·CNS等世界500強軟件項目和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技術水準的重大項目先后落地。工業經濟發展迅速,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醫藥與醫療、新能源四大主導產業特色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
堅持科學發展理念,對城市資源要素進行科學配置;突破城市發展瓶頸,拓展和優化發展空間。當沈河、和平等老城區面臨面積狹小,難以施展時,沈陽按照做優發展空間的要求,積極拓展和優化發展空間,破解“成長的煩惱”。
5年間,沈陽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發展空間不斷優化,東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航高基地、沈陽大工業區等重點區域和產業集群發展迅速。新城子區與輝山農業高新區合署辦公,組建沈北新區。高效率、大規模實施了行政區劃的調整,沈河、和平、大東、皇姑4個中心城區共增加面積 130多平方公里,擴容近一倍,東陵區、渾南新區和航高基地“三區”實現合署辦公,城市功能分區更趨合理。沈撫同城化、沈本一體化等區域合作勢頭強勁,城際連接帶新城新市鎮建設全面啟動,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沈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
在新一輪競爭中,沈陽的空間優勢日益凸顯,向產業優勢轉化的趨勢不斷增強。
東部產值過千億元的汽車城和文化產業核心區迅速崛起。西部先進裝備制造業方興未艾。南部高新技術產業風生水起。北部農業高新產業、通信產業蒸蒸日上。中部金廊與金融商貿開發區、金融街現代服務業相映生輝。
如今的沈陽,緊緊抓住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重大機遇,正在構筑“大沈陽”都市區的發展框架。從密織交通網到建設連接帶新城新市鎮,從促進資源共享到推進產業互動,沈陽正和著區域一體化的鼓點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