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取群眾呼聲 濃墨重彩繪民生畫卷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善民生千頭萬緒,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十一五”期間,沈陽市委把群眾呼聲作為制定政策的第一信號,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致力于解決好振興“為了誰”的問題。
5年間,市級財政用于社會民生的投入,占同期財政收入的60%以上。一筆筆“真金白銀”,化成一件件好事實事,使振興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沈陽扶持創業就業多措并舉,2010年成功地將失業率控制在3.2%。解決了近10萬大學生就業,困難家庭大學生連續5年實現100%就業。
就業形勢平穩,勞動關系基本和諧,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較低水平。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大學生參加居民醫保工作全面啟動,農民工醫療工傷綜合保險穩步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4%,基本實現全覆蓋。
面對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焦慮,沈陽打造布局合理、服務便捷的 “十五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國領先。
3年投入保障資金12億元,11萬戶低收入家庭圓了 “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學前教育實現歷史性突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國領先,實現全面免費,普通高中優質資源擴大,職業、高等、民辦、特殊、民族和終身教育取得長足發展,沈陽成為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試驗區。
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任務圓滿完成,藝術創作實現歷史性突破,現代評劇《我那呼蘭河》榮獲國家文華大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參與的“文化盛宴”異彩紛呈,藝術惠民“雙百萬”工程讓藝術回歸公益。
改善民生,成為沈陽市委的執政之要;改善民生,正是黨心民心的交匯點。把握科學發展核心,沈陽傾情實施重大民生工程,順應了民意,捋順了民氣,凝聚了民心,形成了推動和諧發展的強大合力。
改善軟環境建北方最佳投資城市
如今,走進沈陽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會習慣性地為客人倒上一杯清茶。有客商評價:“沈陽市推行的 ‘一杯茶’活動,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一種待客禮儀,更重要的是體現了政府的服務意識。 ”
把軟環境建設當硬任務來抓。今年,沈陽市作出了抓環境促提升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其作為全市的重點工作加以強力推進。市委、市政府認為,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民生、抓隊伍,要把軟環境建設作為硬任務來抓,擺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目標是把沈陽建設成為審批環節少、辦事流程優、工作效率高、發展成本低的城市。
轉變角色為民服務。沈陽市城建局服務角色轉變的創新是“出門就上班”。過去,城建局市政、綠化、環衛、市容4支監管隊伍,只承擔本行業的巡視管理職責。 “出門就上班”開展以來,全系統干部職工,從每天走出家門起就要做全市人民的物業管家,留心關注、主動查找城市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諸如井蓋壞了,樹木死了,燈不亮了,隨時發現,隨時解決,確保城市管理全域精細化。
如今,“出門就上班”,已從理念上升到沈陽市城建系統和全市各級機關干部優化發展環境的自覺行動。
讓規范行政“跑”起來。沈陽市意識到,建立投訴、反饋渠道和監督體系對于營造軟環境十分必要,信息化則是讓規范行政“跑”起來的高速公路。沈陽市政府糾風辦開通“民聲微博”,成為沈陽市堅持依法行政、深化政務公開的又一載體。全市及各區、縣(市)2000多個政府部門和窗口單位先后在“民聲微博”上開通了實名賬戶,與市民實現網上零距離接觸,受理市民訴求,傾聽百姓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