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6年,成都將在交通通信樞紐功能、國際交往功能和宜人城市功能方面基本實現國際化,初步建立國際城市基本框架,建成充滿活力的國際交往中心。到2050年,建成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綜合型國際化城市。
面臨建設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成都出臺了《國際化城市建設行動綱要(2012-2016年)》(以下簡稱《行動綱要》),標志著成都國際化建設首次有了具體的行動指南。昨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2012年第35次專題新聞發布會,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布了《行動綱要》的目標任務和行動舉措。
成都面臨建設國際化城市
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當前,成都正面臨建設國際化城市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并具備了更加充分的發展條件。”市發改委副主任張曉雪說,從外部環境看,我國對外開放的宏觀格局已由沿海、沿江、沿邊向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轉變,西部地區正成為對外開放的新戰場。國際產業分工和轉移范圍逐步擴大,“外資西進、內資西移”步伐加快,中國內陸地區正成為全球經濟格局中市場空間最大的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陣地,這為成都深度參與國際國內分工合作帶來了新機遇。
張曉雪說:“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以及成渝經濟區、天府新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為成都持續推進城市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不竭的發展動力。”
此外,從自身條件看,2006年以來,成都經濟總量接連躍上四個千億元臺階,2011年達到6854.6億元,人均GDP去年達到48755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07家落戶成都,9個國家設立領事館,已成為“中國第四大航空城市”,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46個,綜合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城市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發展的競爭主要是核心城市間的競爭。未來一段時期,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并將深刻影響今后的城市格局和地位。”張曉雪表示,作為在西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中心城市,成都肩負著帶動全省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任,必須以超前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緊迫意識,以主動積極的姿態,盡快融入世界城市網絡體系,明確發展定位,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城市發展道路,在全省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大局中發揮重要引擎作用,在中西部地區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成為具有全球比較優勢、全國速度優勢、西部高端優勢的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
分階段建設開放型區域中心
和國際化城市
根據《行動綱要》,成都將以交通通信樞紐為先導,以高端化國際性的產業集聚發展為支撐,以宜人成都建設為基礎,以加強國際交往、拓展城市包容開放程度為重點,加快建設成為有重要影響力的開放型區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
《行動綱要》提出了三個階段的建設目標。
第一階段為2012-2016年。到2016年,成都將率先在交通通信樞紐功能、國際交往功能和宜人城市功能方面基本實現國際化,國際城市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建成充滿活力的國際交往中心。
參考聯合國伊斯坦布爾城市年會提出的城市國際化指標體系,《行動綱要》進一步提出了22項建設目標,每一項建設目標都力求具體,并落實在數字上,其中包括:到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4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30美元,航空旅客吞吐量超過4000萬人次等。
第二階段為2017-2030年。建設成為亞洲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開放型區域中心。第三階段為2030-2050年。建成以經濟功能為主的綜合型國際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