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負責人參觀成都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電子評標室。(記者 李梓溶攝)
四川省高度重視公共資源交易體系建設,先后十多次專題會議研究。2013年,是我省省市縣三級公共資源交易集體掛牌運行的第一年,21個市州基本“通電”,電子化交易提速;引入“高考評分”模式,限制評標專家“暗箱操作”;政府采購協議供貨,競買人“背靠背”……我省公共資源交易系統“曬”出了自己的特色。
電子化交易:
21個市州基本通“電”
“電子化是綿陽公共資源交易的重要特色,到11月底,已完成網上發布招標項目3575個,電子評標項目1353個,遠程異地評標項目13個。”綿陽市中心黨組書記蔣玉平說,當前的工作重心是開始新一輪電子化建設。
省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省領導在組建全省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平臺時提出的“公共資源交易必須推行全電子化手段”的要求,推動電子化交易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遂寧市中心副主任王選擇對此非常認可:“為確保陽光交易,就要大力推進全程電子化交易。按照‘4+1’模式,我們建立了工程招投標、政府采購、國有資產處置、國有土地出讓4個電子交易平臺和1個電子監督平臺,公共資源全部實行網上交易、全程監控。特別是電子監督平臺,將交易活動從信息發布到交易結束置于全程監督下,有效保證了陽光化。”
“9月,我們通過剛剛建成投入試運行的‘宜賓國有產權電子化交易系統’,辦理了‘宜賓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老區報廢資產出讓’業務,正式實施國有產權電子化交易工作。10月上線試運行土地礦權網上交易系統。目前,四大板塊公共資源電子化交易系統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宜賓市中心主任王青春介紹到。廣安市中心則提出,在與遂寧實現遠程異地評標現場測試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創新,加快硬件建設,主動與其他兄弟市州銜接,共同推進遠程異地評標工作。
限專家裁量權:
引入“高考評分”模式
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設需要打牢基礎,更離不開創新舉措。21個市州在探索創新上,都走出了各自的道路。“省領導要求瀘州進行全省政府采購改革創新試點,為全省政府采購探索經驗,為此今年我們成立了‘政府采購改革創新工作組’,著力探索出一條新路子。”瀘州市中心主任鄧祖明說。
眉山市中心則在評審方式上玩出了“新花樣”:“眉山市電子交易平臺引入‘高考評分’模式,即實現暗標評審,這種模式不僅使投標人不知道‘誰來評’,也使專家不知道‘來評誰’,限制了專家濫用裁量權。”“去年以來,我們立足破解‘專家不公’和‘低價搶標’難題,在全省率先試點‘經評審的合理低價抽簽中標辦法’。”阿壩州中心主任龔明介紹,今年將此方法提升為“兩階段三步法”,制衡了專家自由裁量,有效防止惡意競爭、圍標抬價等現象。
政府采購:
協議供貨競買人“背靠背”
“今年,僅工程類、采購類項目節約資金就達23.82億元。”第一個發言的成都市中心主任劉學“曬”出一系列數據,立刻點燃了現場氣氛。
“現6大類103項公共資源項目,全部進入中心集中交易。”綿陽市中心黨組書記蔣玉平表示,工程建設招投標、土地礦權招拍掛、政府采購、經營權出讓等項目已陸續納入中心,僅工程建設項目進場交易就有352個,總投資66.8億元。
巴中市中心主任劉克勤說:“我中心今年2月20日組建,僅用112天完成場地建設。10月,配合省中心開展政府采購問卷調查,滿意率為80.77%。而11月26日,恩陽區13座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項目,省內外參加投標企業達132家,創下歷史新高。”
對于交易邁上新臺階,眉山市中心主任楊帆也深有感觸,“我們改革了政府采購協議供貨制度,實行了網上競價,3天即可完成采購工作,針對土地礦權交易、國有產權交易項目大宗保證金易泄密等問題,實現網上報名、繳納保證金,競買人‘背靠背’”。
省中心相關負責人總結道,今年作為全省交易系統三級中心集中掛牌后全面加快運行的第一個年頭,是全省公共資源交易工作的奠基年。建立起規范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場交易范圍進一步擴大,運行機制、制度建設及標準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而交易服務也更加規范。(記者李梓溶 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