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莊,因有迄今為止發現的在山東省內最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聞名于世,而更讓大辛莊人倍感自豪的是,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在一年內兩次親臨大辛莊視察。在這個古代遺址、偉人足跡和現代文明交織的地方,大辛莊也散發出了自身獨特的魅力。
一直在場,從未爽約
大辛莊遺址最早為世人所知,時間應該回溯到1935年,一位中文名字叫做林仰山(F.S.Drake)的英國人有幸和大辛莊遺址結緣。
作為當時齊魯大學的一名外籍學者,林仰山出生并生活在山東,直到上小學后才回到英國,待學成之后再次回到山東,并在齊魯大學文理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學。在這段時間中,對于中國古代文明情有獨鐘的他,不止一次地沿著膠濟沿線作考古調查。對于大辛莊遺址的考古成果林仰山曾發表過兩次專門報告,這些論述從現在的角度來看也屬專業水準,并且他認為大辛莊遺址是和安陽小屯殷墟商代文化處在同一個階段,在當時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比較準確的定位。
對于林仰山的發現,當時國內學者很快有了反饋,并將他的論述翻譯成中文。但由于抗戰爆發,對于大辛莊遺址的關注逐漸停滯。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又對遺址進行了數次科學、系列的發掘。
甲骨文的發現堪稱奇跡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2010年大辛莊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方輝說,大辛莊遺址的發掘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隨著了解的深入,遺址的地位才逐漸地得到肯定。之所以能夠入選2010年十大考古發現,與之前的幾次發掘成果密不可分。
對于大辛莊遺址而言,甲骨文的發現絕對是一個奇跡。
大辛莊作為在商代都城以外唯一一處出土甲骨文的遺址,意義非凡。以往一般認為,在商代,只有王室成員和都城的高等貴族才有使用文字的權利。大辛莊的發現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文字可能在地方的高層貴族同樣允許使用,但可能受到嚴格的限制。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辛莊遺址的等級相當高。
大辛莊出土的甲骨經過拼合之后,總共有4片,其中一片最大的,有34個字,幾乎是一個龜腹甲的2/3。記載內容是卜辭,即為占卜留下的一個記錄,并且提到了三種不同的祭祀方式。
方輝說,從中可看出當地貴族的祭祀對象并非商王的祖先,而是對自己祖先的一個祭祀。
“這種情況在商代殷墟也發現過,有專家認為這是‘非王卜辭’,或者叫‘子卜辭’,我們認為這應該就是商代貴族祭祀的一個遺留。大辛莊卜辭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它的意義和商王朝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說明當地的貴族也有他們自己的祭祀方式。此外,在字形和字體沒有很大的區別,和殷墟是一個系統,說明這還是商文化的一部分?!狈捷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