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普遍提前——
悸動的青春怎么辦?
某小學11歲的男生給喜歡的女生寫了100個“我愛你”,青春期教育問題引人關注。 唐春成 繪
影片《飛向未來》講述了一個13歲淘氣男孩許愿“成為大人”的故事,但當他如愿變成大人后,由于精神跟不上身體的成長,經歷了種種痛苦。
現實中,一些家長也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大人”:小學生也敢大膽地表達“愛情”了,男女同學互相傾慕、傳紙條、發短信……種種“早戀”跡象從中學提前到了小學,并有上升趨勢。
悸動的青春讓孩子困惑、家長困窘,為家庭、社會和未來埋下了不安的種子。面對悸動的青春,我們究竟如何應對?
20年前,“早戀”發生在高中;10年前,“早戀”發生在初中;如今,“早戀”已經進入小學——
1.誰“催熟”了我的孩子
“現在已經六年級了,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分開了,真的很傷心。”稚嫩的字跡讓人難以想象,這竟是一個小學生的“情書”。前不久,廣州某小學開展青春期教育,將早戀題材話劇搬進了校園,原本屬于“大孩子”的青春期,現在也逐漸成了“小不點”的困擾。
“我是小學生,已經四年級了,我們班很多人都有喜歡的人,偷偷戀愛,我發現我也有喜歡的人,怎么辦呢?”20年前,“早戀”發生在高中;10年前,“早戀”發生在初中;現如今,“早戀”已經進入小學。懷著朦朧的“喜歡”,有的小學生向異性表白,并且一本正經地談起了“戀愛”。有資料顯示,現代青少年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普遍提前,大部分學生在五六年級就已經進入青春期。
誰“催熟”了我的孩子?有焦慮的家長這樣問。其實,答案并不復雜。
可以說,從在媽媽懷里吃奶開始,孩子就在和大人看一樣的電視劇,各種內容防不勝防;上網一不留神就會蹦出美女,輕按鼠標就會邁進“陷阱”;垃圾色情短信不請自到,學生們相互轉發,樂在其中……“男人不壞,有點變態;男人不流氓,發育不正常。”這是一學生家長在兒子手機上看到的短信。
飲食不當也成為一些孩子早熟的生理原因,比如蛋白粉等保健用品可能造成女孩提前發育;長期食用含催熟劑和保鮮劑的反季蔬菜水果,會導致一些孩子發育紊亂;經常吃含有激素的肉類快餐、膨化油炸食品等會使孩子性早熟。
吃著防不勝防的激素類食品,耳濡目染本不該接觸的成人社會,孩子們的早熟也就不足為怪了。
“隨著青春期的發育,異性之間的交往是正常現象。”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心理學者沃建中指出,從發展心理學來講,幼兒園階段是無性別差異階段,小學低年級認識到性別差異,小學四年級后兩性間的疏遠期開始,比如在課桌上畫“三八線”,之后懵懂的感情開始萌芽。“早戀”是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
青春期的孩子生長發育迅速,心理、生理處于突變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興趣愛好和性格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會出現叛逆、沖動、好奇、喜歡群體行動等傾向。在缺乏青春期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情況下,一些孩子容易走向歧途。據了解,未成年人犯罪近年來向低齡化發展,從犯罪類型看,以財產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為主,且多為團伙犯罪。
青春期的問題,就像“假性近視”,看起來很嚴重,其實還沒發生“器質性病變”。“知心姐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