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廣州市黃埔區姬堂小學通過“珍愛生命中的青蘋果”主題游園會,引導學生健康度過青春期。 人民圖片
2.友善對待勝過強烈反對
“兒子上中學了,我去給他開家長會。班主任笑瞇瞇地對我說:‘你兒子很有眼力,看上我們一個女生,這女生學習又好又漂亮,可這女生沒看上他,你兒子很苦惱。’”面對兒子的早戀跡象,“知心姐姐”盧勤是這樣想的:“直接查問兒子,他一定認為是老師在‘告密’,影響他對老師的信任;不聞不問吧,又覺得不夠意思。”思來想去,盧勤寫一個紙條放在兒子的電腦上,上面寫了三句話:“一個國家強大了,別的國家會跟你建交;一個人強大了,別的人會跟你友好;一個男人強大了,好的女人自然會來找你。”以后,娘兒倆再也不說這事,兒子自覺地從青春浪漫中走了出來。
盧勤認為,孩子處在青春期中期時,異性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必須適應與異性浪漫交往時產生的矛盾情感,同時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候,如果父母強烈反對他們與異性交往,他們會抱怨父母給的自由太少,進而會在情感和行動上與父母產生強烈對立。友善的朋友式關系,會比強烈反對效果更佳。
發現孩子早戀,對很多家長來說猶如晴天霹靂,或“刑訊逼供”、圍追堵截,或軟磨硬泡、苦苦哀求,雖然軟硬兼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對此,應該怎么辦?
沃建中認為,“黃河的水是堵不住的,最好的方法是疏。遇到這樣的問題不能馬上下結論,父母應該給孩子自己交往朋友的空間。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理性引導,這樣可對兩性關系起一種延緩作用,而不是阻止作用,讓孩子明白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確的。”
“男孩女孩,男生女生,男人女人,這是一個人長大的必經過程,任何人都不可回避。認識異性,是成長中的必修課。”盧勤認為,這一課,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上,青春期性教育知識尤其應該父母與孩子一起學。“青春的路上,我們和孩子應該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培訓中心執行主任楊軍認為:“青春期只是個放大器,成長中一直就有歡樂、痛苦、矛盾和糾結,只不過在特殊的生理、心理環境下被放大了。用什么心態面對青春期,對家長來說尤為重要。”他認為,青春期的問題就像是“假性近視”,很多問題看起來到了嚴重得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其實還沒有發生“器質性的病變”,及時糾正和引導,一切都能重回平靜,否則弄假成真,后果不可想象。
青春期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就應開始了。楊軍說,孩子出生后就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發現他的問題,培養他健全的人格,這樣當青春期時,家長才能做到盡可能地給他時間和空間,讓他經歷成長的痛苦,適時給他引導,等待他從一只可愛的小青蟲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一紙規定解決不了早戀問題,簡單地推給家長也不是盡職之舉,青春之歌不是獨奏,不是小合唱,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坦誠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