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3日,旅客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火車站候車。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1月16日,幾位排隊購票的旅客坐在車站提供的小板凳上吃飯。上海鐵路局采取增開售票窗口、在購票處安放小板凳、領牌免過夜等措施,為旅客購票提供便利。新華社發
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坦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空域已緊張到一個航班也加不進去的地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空域都處于飽和狀態。最近10多年來,民航客流量從不到1億人次增長到2.6億多人次,但空中道路仍是原來的那么多。由于飛機多、空路少,流量控制成為常態,“航班延誤”愈演愈烈。去年,因流量控制導致“航班延誤”的因素占了40%。
許光建教授認為,我國有必要開放更多的空域給經濟建設和民生服務使用,才能根本改善航班延誤問題。同時,航班服務方式急需改變。“航班延誤”是航空業不可避免的事情,問題的關鍵是出現延誤后如何對待旅客。如果長時間延誤乃至航班取消后,歐美航空公司通常除告知原因外,還會依法對旅客提供及時服務與合理賠償。
春運期間,越來越多的自駕車回家旅客擔心:遇上公路堵車、甚至封路怎么辦?
對此,公安部副部長黃明強調,原則上不得封閉高速公路。對通行有難度的路段,盡量排除安全隱患,采取警車引領、間斷放行、分段放行等多種方式,限時、限速、限量組織車輛分批次通過。“因路面嚴重結冰、能見度低等原因不具備安全通行條件、需要采取封閉省際高速公路交通管制措施的,必須征得相關省(區、市)同意,報公安部批準后組織實施。”
“春運大考”背后,反映的是百姓回家旅途的艱辛。盡管我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世界第二,高鐵通車里程世界第一,民航運輸總周轉量世界第二,但仍難以滿足群眾出行需求。公眾期待有關部門急百姓所急,創造條件答好“春運大考”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