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飛虎隊規矩,再認一子
小屋里的人漸漸多了,卻是很少有人說話。那位自言“木訥、低調、不善言辭”的陳慶延,突然紅著臉打破了沉默,“李伯伯,請您到沙發坐。也請在座的各位做個見證,見證我遵循父親遺命,正式拜見他老人家的戰友。”
話說得突然,氣氛一時有些嚴肅和凝重起來。李老卻似已知道要發生什么,依言端坐在沙發上,靜靜地看著那個整裝肅容的故人之子——陳慶延慢步來到李老身前,直直跪下,重重叩起頭來。整整10個,頭在地磚上發出沉悶的聲響,震得圍觀人群盡皆動容、泣聲一片。
“您是父親的戰友,就是我的父親,兒子陳慶延拜見父親。”叩頭起身的陳慶延說完此句,又是一拜到底。
“好,好,好。”李老扶住伸至面前的顫抖雙手,算是老來歸鄉,故人家中,再得一子。
圍觀的人群中,那一直面無表情凝視現場的是記者的杭州舊識,另一位飛虎隊老兵吳其軺的兒子吳緣。他昨天特意從杭州趕到南京送李老返程,更是在陳慶延的懇請下,作為他此次認父的正式見證人。
“我和陳慶延是去年認識的。”吳緣告訴記者,陳慶延遵從母命尋找父親的下落,一直在網上和各大檔案館里流連,去年他通過臺灣飛虎隊紀念協會網站找到了會長、也就是此行一直陪在李老身邊的翟永華,從翟那里他知道了父親的一些當年事跡,并得到了父親在大陸的戰友中當時仍在世的唯一一位——吳其軺老人位于杭州的住址。
后來,陳慶延只身赴杭,與彼時其實已是大陸飛虎隊老兵后代聯絡人的吳緣見面長談,正是在那次交談中他知道,原來當年父親所在的飛虎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即隊員要視犧牲戰友的遺孀和后代為家人。而吳緣他們這些老兵后代們隨父輩遺愿,也立下規矩,每見到一位父親的戰友,都要叩頭跪拜,尊同己父。
吳緣告訴記者,現在在內地和他經常聯系的飛虎隊第五大隊老兵后代有20幾人,“不管是我去見到他們的父親,或是他們來見我父親,第一次登門時,對著老人總是先要叩頭拜認的。”吳其軺的離世,讓這一代人在大陸再無父親可供孝敬,李繼賢老人不請而來,讓這一在當年鷹擊長空的飛虎隊和現今后人們心目中一直堅守著的鐵規得以延續。
吳緣說,在杭州時他就給李老叩過頭,老人一點都不驚訝,他說他記得那個口口相傳的規矩——戰友之情,生死不渝。如戰友薨,吾將以父母視其父母,以妻子視其妻子,孝誠相待,不離不棄……
■相關新聞
江蘇企業家要為飛虎隊老兵建紀念館
“這個館不是建給我個人的,是建給所有參加過飛虎隊,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們……”昨天下午,從全程張羅李繼賢老人此次回鄉之行的中國老兵網傳來消息,有江蘇企業家要為老人建一座紀念館,初步選址就在其老家鹽城濱海。這個意外之喜,令即將踏上赴臺歸途的李老激動不已。
下午2點,在李老的極力堅持下,一場特殊的“答謝會”在其下榻的南京山水大酒店舉行。會上老人用嘶啞的聲音深情向此次大陸之行曾幫助過自己的人致謝,“老兵一天不死,一定會再回家鄉。”他更是以一連串的“沒想到”來總結這次回鄉,“圓滿,太圓滿了,用一句老話說就是,我此生已經沒有遺憾。”
老人沒想到,就在會上,有一個更大的驚喜在等著他。晉大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無錫分公司的總經理包永明專程從無錫趕到南京,他此行除了想在老爺子離開大陸前為其送別,更帶來了自己的一個心愿:為老人在家鄉建一座紀念館,甚至連圖紙都已經準備好。
包永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全體同仁在看了老爺子的事跡和回鄉經過后都非常感動,“為了銘記這段歷史,紀念老爺子千里返鄉的這份情懷,以及所有飛虎隊老兵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我們打算為老人建這樣一座紀念館,地址初步就選在他的家鄉黃海村,老人的祖屋附近。”
據統籌此事的中國老兵網創始人季誠介紹,除了包永明,還有另外幾家企業的老總打電話來表達了類似的意愿,盡管此事目前仍只是一個意向,但他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最終成為現實。“最快明年,就能建好,到時候一定請老爺子回來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