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現實應用應加以篩選和規范
“如果不對中小學生熱衷網絡語言的現象加以引導,長期下去,漢語的規范用法有可能漸漸地被遺忘,這是很可怕的事。”海口市第九小學副校長吳少蘭擔憂地說。
王登峰表示,漢語言文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一直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之中,尤其是詞匯。某種意義上看,網絡詞匯也是語言的創新和發展,有些生動、貼切的新詞匯,如“給力”“浮云”等,符合漢語言的表達規范,它也可能逐漸進入到漢語的基本詞匯中。
但面對“杯具”“童鞋”“菌男”等諸多完全網絡化的網絡詞匯,作為中小學老師,一定要引導孩子用得適時、適度、適量,并學會自覺地篩選網絡語言。
仲冬梅教授認為,應加強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創新,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她說,中小學語文教材既要體現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也要增加童心童趣,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學教育,讓孩子們能真正領悟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字學問。
王登峰建議,教師可實施一些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將規范的漢語言與網絡語言進行比較,讓孩子了解規范語言的嚴謹、精煉、凝重和高雅。還可以多舉行一些經典詩文的朗誦比賽,讓學生多朗讀美文,養成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習慣。
此外,王登峰認為應提倡文明上網,凈化網絡語言環境,鼓勵網民在網絡上不僅注重語言的創新和快捷,也要關注溝通和表達的順暢和理性。同時,新聞媒體、學校等公共服務領域應嚴格執行國家的語言政策,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形成良好的社會語言環境。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