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要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毛澤東對此也是有清醒認識的。早在1944年的時候,郭沫若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連載了一篇史學論文《甲申三百年祭》,紀念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推翻明王朝300周年,記述了李自成率起義部隊進京后,因驕傲、腐敗導致最終失敗的過程和原因。
《甲申三百年祭》發表僅20多天,即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便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專門指出:“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此后根據會議發言形成的《學習和時局》一文是這樣陳述的:
第一次是1927年上半年,北伐軍到達武漢,一些同志驕傲了,忘記了國民黨要襲擊我們,結果犯了陳獨秀路線錯誤。第二次是1930年,紅軍打了一次勝仗,又有一些同志驕傲了,結果犯了李立三路線錯誤。第三次是1931年,紅軍粉碎了敵人第三次圍剿,又有一些同志自以為了不得,犯了嚴重路線錯誤,結果使革命力量損失了百分之九十左右。第四次是1938年,又有一些同志驕傲起來,結果犯了和陳獨秀路線有些相似的錯誤。這些重大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驕傲自滿、停滯不前,就會犯路線、政策錯誤,使黨的事業遭受挫折和損失。
然而,與此同時,國統區則正在以《中央日報》為首,對同一篇文章發起“圍剿”,認為《甲申三百年祭》是在“影射當局”,為此不惜組織專人對文章進行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