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封電報
1948年秋,中央機要室和作戰室里,電鍵聲聲、電話頻頻;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軍委領導人的小土屋里徹夜燈火通明。機要參謀、作戰參謀們手持電報在機要室、作戰室和領袖們的土屋之間跑出跑進,顯得格外繁忙。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要打大仗了。此時,敵我兵力對比,已由戰爭初期的3.4比1縮小到1.3比1。決一勝負,已是迫在眉睫。
三大戰役,東北居首。毛澤東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各個殲滅”的戰略,命令東北野戰軍“關門打狗”,“甕中捉鱉”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
大戰在即,中灶食堂的炊事員直發“牢騷”:“真是廢寢忘食了,夜里熬通宵,白日也不睡覺。送去的飯放涼了還沒吃,重新熱過,又放涼了!”
但是,從對遼沈戰役發出第一道命令算起,過了兩個月,還沒聽到東北前線打仗的動靜!原來,毛澤東命令打南面的錦州“關門打狗”;林彪卻要打北面的長春,想把門打開,把狗攆跑。
西柏坡和東北隔著千山萬水,但這并不妨礙我黨內部統一認識,協調部署。錦州戰役打響之前,中央與東北野戰軍之間往返了20多封電報,有些電文長達幾千字,而間隔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最后以毛澤東“甚好,甚慰”的電文收尾。與此同時,蔣介石與衛立煌之間也產生了分歧,一時間,專機頻繁起降于沈陽和南京,但將帥之爭愈演愈烈,直到錦州戰役打響仍無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