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清掃”
在今年北京市各區縣兩會上,被“暫緩”的“清退行動”重新成為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擁有大量社區地下空間的東城、西城、朝陽和豐臺等區政府態度非常積極。
豐臺區副區長李昌安曾表示,豐臺區擁有的地下空間面積總計605萬平方米,為了把這筆資源利用起來,豐臺區將投入2.4億元資金用于地下空間的清理。“2.4億元將主要用于騰空后地下空間的規范和裝修、安置搬遷人員、合同補償等,而清理后的地下空間將交給各個社區作為社區公益活動的空間,以及設置地下停車場,用于停放自行車和機動車。”李昌安說,“豐臺區的地下空間將做到基本不住人。”
朝陽區相關部門也表示:“在清理地下空間的過程中,對不符合治安和消防規定的群租房堅決予以拆除。”
東城區城管委主任謝申則表示,東城區將對地下人防設施進行清理,并將“擠”出的空間用于地下停車場。
西城區則表示,人防工程地下室數量仍在統計中,初步方案還未經最終批復,春節后將專門研討此項工作。同時,西城區提出未來五年疏解10萬人的人口調控目標。
可是,對于房東們和“地下住戶”最關心的經濟賠償問題,朝陽區民防局的相關人員解釋說,只有對合法經營的承租人,才會予以賠償。“‘人防工程’本來就不讓住人的。”而且,即使是“合法承租”,賠償金額仍是懸案。“這需要政府進行評估,等北京市統一的標準出臺后才能確定。”至于散租戶,朝陽區民防局目前并沒有安置方案,因為“這不是民防局一個部門能夠負責的”。
同時,他也提到清退地下人防工程“確實比較麻煩”,因為“地下居住者撤離后的安置情況還沒有配套措施,運用行政手段關停會引發矛盾”。另一方面,“經濟賠償數額很驚人。公用人防工程租賃一般在5年左右,單位人防工程租賃期可能更長,未到期清退會牽涉巨額補償。”
上午11點,小沈陸陸續續把行李搬運出居住了兩年的地下室,然后坐在一堆行李中間,不知道該怎么辦……
地下空間類別
北京的地下空間可大致分為人防工程、普通地下室和地下室三種。簡單的辨別方法是,人防工程是為了戰時安全掩蔽所建,因此是沒有任何通風透光設施的,也不允許居住和堆放雜物。普通地下室是指與住宅樓配套的地下儲藏空間。而地下室是指半地下形式的地下空間,具有通風透光設施和保暖、燃火等條件,可用于居住的。
人防工程出租:從鼓勵到治理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北京結合地面建筑修建了大量的地下人防工程,既用于戰時防空的需要,又考慮到平時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平戰雙重功能。但很多地下人防工程都因缺少專項基金維護和專人管理而日漸破敗。
為了改變地下人防工程這種臟亂差的狀況,上世紀90年代,政府部門提出“以用促管,以洞養洞”的方針,鼓勵使用人防工程,并收取一定使用費。當時的承租人開始利用人防工程開辦地下旅館,但數量并不多。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大量外來人口涌入,地下空間被利用起來。在2002年5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人民防空條例》第十五條明確規定,“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人民防空工程建設。人民防空工程平時由投資者使用管理,收益歸投資者所有。”
到2004年,北京形成了人防工程出租的高峰,并逐年遞增。2004年11月,北京市發布規定,利用地下空間從事旅店、設置宿舍,以及作為其他居住場所的,必須遵守治安、消防、衛生等法規,不得擅自改變空間結構,所容納的人員不得超過核定人數,房間內人均使用面積不得少于4平方米等。
2005年1月1日,該政策正式開始實施,但地下空間管理混亂的狀況并未因此完全改變。隨著地下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多,地下居住者和小區居民的矛盾日益凸顯。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