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2008年多家外資銀行就因為Q D II產品大面積出現零收益甚至虧損而飽受詬病,不少外資銀行還因理財產品虧損問題與客戶產生過法律糾紛。據了解,這些投資者對外資銀行的投訴主要集中在誤導銷售、對風險揭示不足上。以渣打苦主王女士為例,2007年左右,王女士購買了渣打銀行Q D II之“聚通天下”瑞銀新興基建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性美元1.5年期產品(Q D II200704)一款,在王女士2010年下半年在贖回該產品時,發現原先投資的20萬美元已經縮水了一半以上。“我只記得我簽了一大堆文件,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客戶經理告訴我說這是程序,必須要簽,什么風險評估,我不記得我曾經測過。而且,我既沒有投資過股票,也沒投資過基金,對這些也不了解,如果真的做了風險評估,我想結果應該顯示我根本不適合買這款產品。”投資者王女士曾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理財產品的購買者絕大多數是銀行的存款人,他們追求的主要就是收益的穩定。如果理財產品問題頻出,必然會對銀行信譽帶來一定損失。銀行保障理財客戶收益是對自身品牌的維護。
應增強產品和銷售的透明度避免將業績與收入掛鉤
口碑理財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銀行在國內普遍網點較少,所以盯緊高端客戶成為外資銀行迅速擴大規模的好方法。而這些高端人士中的不少人對理財了解較少,信奉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希望將自己的財產交給專業人士打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國內的外資銀行有種普遍現象,就是以銷售業績作為評價員工業績的重要指標,并且與收入和升遷掛鉤,這就造成一些外資銀行的客戶經理只片面追求銷售額,對投資者不提示風險或者將風險輕描淡寫。
“此外,外資銀行理財產品信息透明度也不高,尤其是一些虧損的產品并未主動公布,這就影響了投資者的風險判斷,也是客戶對外資銀行不滿的原因之一。”該負責人補充道。他同時指出,外資銀行應自覺加強產品和銷售的透明度,加強對銷售人員的管理,同時避免將業績與收入掛鉤。
口碑理財網也對投資者提出了建議,提高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不要投資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拒絕購買資金運作不透明的產品,不要盲目信任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同時學習各種理財知識,了解他人的理財經驗。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