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說,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將生活的意義狹窄到錢、情,而忽略了生活和生命當中更多的追求,一旦物質(zhì)和情感遭遇挫折,就很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壓,他們的某個行為就會突然爆發(fā)。這種看似沖動的舉動其實是和他們內(nèi)心一段時間的緊張、壓抑等情緒積累有關(guān)系,所以很多人在產(chǎn)生極端行為的時候都不知不覺,而事后又格外悔恨。
年青一代迷茫和抑郁的原因,可能還因為缺少健康的人生追求。“特別是一些‘80后’在網(wǎng)絡(luò)和電子游戲的暴力熏陶下長大,潛移默化地把生命的價值看淡了,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所以才在生命面前走向極端。”上海市婦女干部學院副教授、家庭婚姻專家周美珍分析說,“當然,因為是獨生子女一代,這些年輕人又在心理上比較孤獨,一旦遇到不能承擔的事情,特別是突然感覺到擔負不起家庭的重擔,就容易產(chǎn)生絕望情緒。”
除此之外,一些年輕人心理脆弱、容易走極端,也和當前一些教育觀念有關(guān)系。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指出,屬于獨生子女一代的年輕人,大多承擔著父輩乃至祖輩所未盡的理想,“加上他們又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成長起來,留下了不少家庭問題的病根子,為了所謂的‘家族榮耀’而不顧自己的實際和感受,一味忍受,缺乏溝通、缺乏抒發(fā),心理疾病就這樣慢慢積蓄而成。”
年青一代需“變脆為韌”學會減壓
文軍認為,不應該用“垮掉的一代”“泡沫的一代”去形容這個差異化的年輕群體,“造成他們的悲觀情緒、生活壓力、安全感缺失等等,都是有時代因素的,包容和理解這個群體的個性化、差異化,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緩解他們的這些焦慮。”
專家呼吁,要避免年輕家庭的類似悲劇,應該讓年青一代由脆弱向更加堅韌成長,學會尋找渠道為自己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