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失蹤”背后的“兩非”黑市,B超成為直接“殺手”
余燕麗是安徽省潛山縣余井鎮進士村人。
懷孕6個月時,經丈夫托人聯系,余燕麗來到縣里一家醫院做B超鑒定胎兒性別。得知是個女孩后,他們找到一家個體診所,進行了終止妊娠手術。回家后,兩人對周圍人謊稱“不小心,自然流產”。
在性別比失衡問題突出的農村,“女孩失蹤”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龐大的非法胎兒性別鑒定市場。
據介紹,在江西、湖北、安徽交界地區,從事非法鑒定性別的活動由隱藏變為半公開,由“坐等上門”變為“上門服務”,鑒定時的懷孕時間由16周以上縮短為12周左右,由本地小范圍變為有組織的跨區域大范圍作業,從非法鑒定胎兒性別到人工終止妊娠,提供“一條龍”服務。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翟振武說,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直接原因,是少子化和B超普及帶來的“兩非”行為。
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日本、中國等具有男孩偏好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在生育率下降過程中,普遍出現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因為那時B超設備開始普及,許多人懷孕4個月后,經B超鑒定胎兒性別,男胎保留,女胎引產。
傳統觀點認為,農村的男孩偏好是為了解決勞動力、增加收入和養老問題。
但是,一項欠發達地區人口問題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些年來,在經濟貢獻方面,生男不比生女強。而在我國沿海等富裕起來的地區,發達的經濟條件和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并未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攀升的勢頭。
“根子在于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楊菊華認為,在許多人眼里,生男生女,是繼嗣問題,也是“面子”問題。一些家族、宗族觀念嚴重的地區,生男孩意味著家族香火不斷,有了兒子的婦女可以免遭家人“不爭氣”的指責。
“生育觀上的男孩偏好,還是女性弱勢地位問題。”楊菊華分析,目前,我國婦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長的幅度基本趕上男性外,其它指標都明顯落后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