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鑒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人們更關注“鑒定專家”該由誰鑒定
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全民收藏時代,鑒寶節目滿天飛,鑒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鑒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文物鑒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鑒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
誰來鑒定“鑒定專家”
參與杭州“壺王”鑒定的四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鑒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鑒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
“國家隊”尚且無法取得一致認識,而在社會上,各種文物鑒定培訓班和鑒定機構如雨后春筍,一批批鑒定專家“新鮮出爐”。電視熒屏上,各路鑒定專家輪番登場,為捧著“寶貝”的藏家們掌眼。只是,不少“電視專家”只是在熒屏上風光,據稱,他們中的不少人上了拍賣行的“黑名單”,經其鑒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
南京博物院古代藝術研究所張蔚星告訴記者,國家承認的鑒定專家基本只有三類:一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文物鑒定委員會,最為業界認可;二是文化部認證的鑒定專家;三是各省級或市級文物部門主導的鑒定委員會。法院和海關在辦案時首先考慮這三類專家。按照現行法規,這些專家只對文博系統而不對社會和私人開展鑒定活動,因此各類鑒定活動和鑒寶節目,只能算是“群眾文化活動”,出馬的專家要么是來自權威機構“走穴”,要么就是天馬行空的草根專家。
在文博界,關于鑒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西部某省一位鑒定專家,自己寫考證文章,將自己的一把頗有爭議的青銅劍高價賣給博物館;河南省一位知名專家,指導親戚燒制仿古瓷器,而他則為買家開具鑒定證書;一位著名畫家的專場拍賣會上出現大量贗品,畫上均有其后人題跋,家屬竟憑此賺錢……
《誰在收藏中國》作者吳樹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稱,在北京市場買“古董”,只要給3000塊,鑒定證書隨便開。他曾花幾百元買了件仿品,竟順利通過拍賣行鑒定,經過幾個朋友哄抬,一只"元青花梅瓶"拍出了988萬元“天價”,雖然是自賣自買,卻使贗品有了輝煌的拍賣紀錄。拍賣行要的是著錄費和傭金,拍品越多、成交價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不惜知假拍假。他感慨:現在文物收藏這么熱,可是誰來鑒定“鑒定專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