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學”靠不住,科學暫時也沒轍
傳統的文物鑒定,靠的是專家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俗稱“眼學”,然而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讓專家們防不勝防。
每個門類的文物都有五花八門的造假手段。書畫在裝裱時,高手可以將一幅畫揭成兩層,或把小名家的款割下,換成大名家的款;將活羊的腿割開,塞進普通玉石縫合好,幾年后取出,浸血的玉石可以冒充雞血石;紅木家具做舊,將其扔進糞池,過幾年冒充明清家具;青銅器則用酸梅汁泡、用酸堿液煮黑,再粘上古代青銅器的銅銹……在景德鎮,元明清瓷器高仿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北京一位泰斗級瓷器專家到那里考察后,再也不肯為別人作鑒定。
“眼學”靠不住了,科學檢測又如何?熱釋光、化學成分分析、中子測試等科學檢測手段這些年紛紛上馬,然而科技并非萬能,如果用古代的紙墨仿制書畫,儀器就無從辨別。即使其他門類的文物,高仿者也很快找到了應付科技檢測的門道。
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說,陶瓷照X光一秒鐘就可以“變老”100年,很容易騙過熱釋光檢測,通過這種檢測,曾經測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話。化學成分分析也不靈驗了,景德鎮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現代科技破解,在景德鎮,你可以買現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窯址取土燒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學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
吳樹告訴記者,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檢測的年代是距今8000-10000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學檢測時卻變成了幾萬年前,原因是該陶器在國內檢測時受到了輻射。顯然,“一次性”的科技檢測結果很難進行驗證,也就不大可靠。科技檢測更大的難題在于缺乏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如果不為各類文物建立數據庫,確立檢測標準,就像沒有指紋庫,就無法進行指紋檢測一樣。
鑒定界急需建立誠信體系
文物鑒定之亂,源自全民收藏虛火太旺;而文物鑒定之亂,又為全民收藏火上澆油,甚至誤導大眾收藏理念。藝術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寶運動。據估算,全國搞收藏的人數達到8000萬至1億,然而絕大多數人并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當作投資,窮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財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為“雅賄”之物。這樣的“收藏運動”,本質上是打著文化幌子的財富游戲,用文物垂釣金錢,用金錢丈量文化,這種心態必然會折射到鑒定界。
連續多年調查文物市場的吳樹認為,95%的藏家收藏了95%的贗品,鑒定專家和贗品同樣泛濫,這是個極大的諷刺。他說:“這么多人搞收藏,文物哪里來?無非就是真的或假的出土文物。根據法律規定,地下文物屬國家所有,賣真的出土文物就違法;如果是假的,賣贗品屬于商業欺詐,也犯法。整個行業都在打法律的擦邊球。”
解決鑒定之亂,出路在于構建鑒定行業的誠信體系。當前文物鑒定無門檻、無標準、無責任的狀態,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監管缺失。包括鑒定環節在內的民間文物流通,處于法律的空白地帶,發生糾紛、打官司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依據,眾多的古玩市場、鑒定機構只有工商執照,游離在文物部門監管之外。專家建議,文物鑒定應該像醫生和教師一樣,建立專業資質認證體系,改變現在誰都可以自封“鑒定專家”的現狀。
在發達國家,被證明惡意鑒定并給交易雙方造成損失的,鑒定師會被取消資質,終身不得再進入這個領域,而中國贗品成災、證書泛濫,卻從沒有鑒定專家被問責,更有一些道德墮落的所謂專家,親自參與了制假售假活動。因此呼吁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對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鑒定能力并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必須摘下他們頭上的“光環”。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