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同學做功課的紀實段落)
【解說】他的父親張會祥是遼寧盤錦市的一名公務員,他36歲才做了父親。給兒子取了“炘煬”這個火旺的名字,希望他走出自己這一代“平平淡淡”的境界。
張會祥: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幫幫孩子。把下一代培養好了,讓他翅膀硬一點。
鄰居:他爸啊,我的天啊,誰也做不到。這世界上都少有。從小走到哪,他棍都寫到哪。這么大,小不點,兩三歲就會念報紙。他爸功勞大。
【解說】張會祥曾出過一本書,叫做《神奇的學習》,在書中介紹自己培養張炘煬的經驗。為了孩子的學習,十幾年的時間里,只要孩子在,夫妻倆從來沒看過電視,即使是無聲電視。也幾乎沒有在家待過客。
記者:你們倆是為了什么?
張炘煬媽媽:當時就是為了孩子。那時候就想,然后也相互埋怨一些,比如說就是以孩子為中心了,咱們都失去自我了。他爸不這么覺得,他爸覺得這是樂趣。
【解說】在父親的決定下,張炘煬走上了頻繁跳級的讀書生活。對于兒時的張炘煬而言,張會祥是父親又是老師,他們24小時呆在一起。這種幾乎沒有同伴的封閉式兩人教育,使得張會祥不僅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同時也是孩子發泄壓力時唯一的出口。
【紀實】跟父親發生意見不合時,張炘煬對父親喊“閉嘴”。
【紀實】吵架之后“你哄哄我,我就沒事了”
【解說】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張炘煬的父親出生在農村,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以優異成績考上人大商學院第一屆MBA班,但因為拿不出一萬五的學費只能放棄。用他自己的話說,工作以后的經歷并不輝煌,做過企業車間副主任,街道辦事處干部,他認為應試教育是一個現實,只能面對現實,讓孩子盡快達到成功目標。走到今天,張炘煬說他理解他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來形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者:他有一個理論叫做先蓋樓,然后再裝修,先把進度趕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補。
張炘煬:你根本就是鋼筋都沒有,你蓋什么樓?
記者:他說那你不都順順當當都讀到博士了嗎?這還不夠做一證明嗎?
張炘煬:說實在話,那就只能祈禱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質災害,不然就成樓倒到,樓脆脆了。
記者:也就是說你覺得還是留了隱患?
張炘煬:對,留了隱患。
記者:擔心什么?
張炘煬:王思涵當初就是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而退學的。
【解說】:當年曾經被媒體熱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張滿意,都在14歲左右因為天分過人而考上大學,但最終無法與環境相容、沉迷網絡、先后中止學業。
【資料】:10歲時張炘揚和父親的對話
張炘煬:“我不會重蹈王思涵,張滿意他們的覆轍吧。”
張父:“不可能。你就是那樣也沒事。你小,你還可以再讀書。”
張炘煬:“我只是,我有可能走上那條路嗎? ”
張父:“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有爸爸在百分之百走不上那條路。”
張炘煬:“如果你陪讀,我也肯定要走上他們那條路的,不管怎樣都要走。”//
張父:“那我陪讀假如你上網,玩電腦,玩會兒我肯定就提醒你了”
【解說】其實,在內心深處,張會祥比兒子更擔憂王思涵和張滿意的命運重演,他在書中寫,希望兒子專心學習,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張炘煬小時候,有一次他發現孩子著迷看《西游記》,就把它藏了起來。
記者:那可能他會覺得說他就算把《西游記》藏起來,反正也沒打你、罵人你、也沒傷害你,對不?
張炘煬:這叫精神上的摧殘。
記者:他說我把這個花盆里的枝兒修一修,不必要的枝都修改掉了,你的主干長的更好,是嗎?
張炘煬:我覺得這樣修出來的花,它就是會在這個健康方面損失很多。越是那些歪脖的樹,可能越能經受風雨洗禮,而那些就是被人工修剪過的樹,往往就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
【解說】在讀碩士期間,張炘揚的父親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十三歲的張炘煬開始沉迷電腦,父子間的矛盾由此醞釀。
張父:你說你成天玩,玩那個電腦,你能玩出啥來吧?
張炘揚:玩成專家。(張父聽完扭過頭去。)
【解說】:他們之間因此出現了劇烈的沖突,父親在深夜出走。
記者:你說的什么話激怒他了?
張炘煬:沒說什么話,就是一直在那玩兒。然后那一壺開水就全報銷了。還有就是當時我身上的衣服也需要晾幾點才能穿,還好沒有燙傷。
【解說】當晚,父親張會祥氣得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里回到河北廊坊的家。
張炘煬媽媽:連一瓶水都沒有,就沿著路,走回廊坊。
記者:走著后來幾點了?
張炘煬媽媽:第二天早晨7點多。到家的時候他實在是不行,走不動了,到家就蹲地下了。
張炘揚:他本來是在懲罰我,其實是在懲罰他自己。
記者:這對他是雙重的痛苦,你知道嗎?
張炘煬:他的培養方式就注定了這個轉型期比其他的那些就正常的孩子,來的更痛苦一些。
記者:因為他認為一旦出現這個,你就毀了。
張炘煬:因為就是人都要斷奶的。他想使我一輩子斷奶不了,做不到。
記者:他認為說,他給你培養你好的出習慣之后,再松手你就沒事了。
張炘煬:再松手的話只不過是把這個轉型期推遲了幾年,而且推遲幾年之后的后果將會更加恐怖的。會有一種反彈。
記者:對什么的反彈?
張炘煬:學習壓力。
【解說】張炘煬說,他因為長期迷戀電子產品,加上之前學習進程過快,基礎不牢,無法正常完成碩士課程,出現了掛科,最后面臨交不出論文畢不了業的后果,他甚至有過想要自殺的想法。
張:學習的困境,然后那個家長的責罵。當時也是不想給社會增添負擔。
記者:你這么不能容忍自己失敗嗎?
張炘煬:我覺得就是,當然了
解說:因為恐懼失敗,張炘揚開始廢寢忘食地補習,嘴里起滿了泡,體重急劇下降,最終完成了碩士論文。 但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在答辯的最后一天,父母為了勸哄張炘煬繼續把學業進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個房子,騙兒子是買的。
記者:為什么不能跟他說真話?
張炘煬媽媽:那段(時間)他就逼我們,說你要不買房子,我就不讀博士。
記者:這個觀念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是什么支撐你這個觀念?
張炘煬:那應該就是上了大學之后,也是有不少媒體,經濟這種世俗的喧囂,我覺得就是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