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相信他們自己也不情愿的妥協,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張忻煬覺得現實的壓力更大了,他的同學已經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張炘揚生活簡樸,只打過幾次出租車,唯一一雙有品牌的運動鞋,是二姨送給他的禮物。
張炘煬指著衣櫥說:家徒四壁、身無長物。這是所有夏天和秋天的衣服。
【解說】為了省錢,他熟記各個公交路線, 5毛錢去樓下接2.5升的純凈水,可以喝兩天。
(仲秋,北京出租屋內)
媽:我說外面超市有5升的桶,買一個,他說家里面有幾個瓶子,先別買。張:不值當的。媽:坐公交車經常說,坐幾幾幾,花四毛錢。爸:他最適合當導游,你說上哪兒,他知道怎么倒車,坐哪路車到哪兒去。張:關鍵是,我連打車的錢都沒有。我再不算計算計公交路線行嗎?
【解說】和跨越式的升學軌跡相伴的,是超速生長出的迫切感,但現實的窘迫,讓張炘煬內心陷入了超出年齡的焦慮,生活在比他大七八歲的成年人中,這個十六歲孩子已經把房子問題視為最大愿望。他說在大學期間,曾經受到過同學的刺激。
張:當時我抱怨北京的房價高,他們就說,你滾回你老家去。讀碩士的時候。
爸:這是生氣的說法,他可能是受刺激了,你說老說這個有意思嗎?
【解說】:對于其他未成年人來說,這些還是過早考慮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趕超中,來自身邊人的刺激幾乎全面影響了這個十六歲孩子的內心世界
(紀實:看《非誠》)孟非出場,鼓掌。這些女嘉賓越來越嗑磣了。)【紀實】飯桌上張炘煬:這樣,我給你們看一段視頻和兩張照片,這些東西伴隨著我碩士期間很久,現在小有成就也可以公開了。//小范圍,必要地把一些塵封的檔案解密。
【解說】:他給我們看的是他和一個女孩拼放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他的大學同學,暗戀了很多年,從沒敢表白過。碩士論文最艱難的階段,MP4里這張小小的照片就是他全部的動力。
記者:她年齡比你大嗎?
張炘煬:那肯定的。
記者:大幾歲?
張炘煬:這個數?(8歲)不過看起來年齡倒是差不多。
記者:這個會讓你覺得難成嗎?
張炘煬:恰恰相反,當時我就想就是光明一定會來到。
【紀實】記者:她一直不知道你喜歡她是嗎?張炘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等到成就再好一些。記者:成就好一些是個什么標準?張炘煬: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記者:難道你覺得就是說你沒有在北京有個真實的工作、戶口、房子,那就沒有權利去談愛情嗎?
張炘煬:至少我覺得是這樣的。
【紀實】爸:他這個偏激是啥造成的,就是來到北京天津以后,看到城市這種浮華的生活。爸:就一個字,向錢看。爸:這屬于孩子認識的錯誤,這也是社會給他造成的。要不他就擔心,連房子都買不上,我博士畢業,博士后畢業又有什么用?張: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后畢業有用嗎?爸:他就過早地接觸了這個東西。沒有錢生活不下去,再有學問再有本事也沒用。
【解說】:于是,張炘揚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
記者:但你知道大家聽起來,覺得你用這個方式是在逼你父母。
張炘煬:應該說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們為了他們不曾實現的一個夢想,來自己逼自己。
記者:難道你始終認為說你這16年走過的道路只是你父母為了實現自己夢想而走呢?
張炘煬: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強加的,反正我的夢想也基本上繼承了我父母的夢想。記者:所以你下意識當中是不是有一種感覺覺得說,我不需要為我的生活負責任,是你們要為我負責任。
張炘煬:本來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你們。你們應該為此努力。
解說:畢竟只是16歲的孩子,很多張炘揚顯而易見的偏激和固執,似乎也和一直被攙扶著的成長有關,在這之下,埋著深深的無力和脆弱。
記者:那你爸他的說法是說讓你過早的出來之后,然后你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摸索,接觸到城市浮華的生活。
張炘煬:對,會迷失自己。
記者:那你覺得你的內在比較脆弱嗎?
張炘煬:那最大的軟肋應該就是當聽到就是家里出現變故的時候,我就會徹底一蹶不振。
記者:這對你來講是?
張炘煬:對我來講的話就是沒有人再幫助我實現自己夢想了。我考慮一些功利的問題,是為了要讓我今后不用再考慮它,可以放開手腳的實現我自己的理想---做數學。
解說:張炘揚的天分和弱點一樣明顯,他的碩士生導師曾經對他進行過勸誡。
碩士生導師:你從前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要在數學上干出點明堂來,但你如果心志不成熟,就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牛人,在任何方面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牛人。
解說:張炘揚自己,也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記者:你有一次在課堂上直接問老師,問我是不是班上最牛的。
張炘煬:有這么一回事兒。
記者:你為什么要那么問呢?
張炘煬:當時屬于一種志得意滿,夜郎自大。從張老師那里看看自己真實水平是什么樣的。
記者:老師怎么說?
張炘煬:老師說,你還早著呢。
【解說】張炘揚在十六歲時終于如父母所愿讀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學業上為他驕傲,但他們也意識到,也許這并不意味著全部的人生。
【紀實】:父親:就這么走,別看咱碩士畢業又考上博士了,我說也不見得是成功,也不見得行,一是花了多大心血這就不說,孩子也失去了不少,咱也不能說這就是最好的。
張炘煬媽媽:跳的快他接觸的事兒他自然,他了解事兒就多,然后他就缺乏對這個事物的判斷能力。
記者:其實我覺得包括我們內在的社會當中的人,對炘煬是非常關切跟祝福的態度,而且他還這么年幼,但他可能只是希望說在他的知識跟智能發展的時候,他沒有忘了愛,還有同情,還有責任感。也許知識可以從頭來讀,可是一個人身心他如果就發展到一個程度了就可能很難再退回來。
張炘煬媽媽:對。這個倒是可能,這也是我們一直就是比較擔心的問題,就包括現在也是一樣。
【演播室】:當火箭升空加速時,會出現超重,航天器里的人會有嚴重的壓迫感,這是速度帶來的后果。張炘煬十六年來,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趕超他人,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承受著必然會有的巨大壓力,他的成績,掙扎,狂妄和脆弱,都是這個壓力的后果。中國的普通父母,在自身一代的發展受限之后,很自然地渴望孩子能夠超常規地發展和成功,他們以自己的本能與期望做出選擇。也負荷著這個選擇帶來的得失與經驗。我們感謝這個家庭真實呈現這一切,給我們共同思考的機會。十六歲的張炘煬,一切都還在發展和變化當中,我們祝福他能發揮自己的天賦,也希望他能夠享受內心的穩固和安寧。
來源:CCTV-新聞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