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 防治劍指煤、油、基建三大源頭
將于2016年開始在全國實施的PM2.5(粒徑小于2.5微米的細微塵顆粒)監測,就像一把懸于環保部門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經濟參考報》記者獨家獲悉,正在制定中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即將對復合型大氣污染的三大源頭———煤炭燃燒、石油燃燒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有明確說法。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保部官員很擔憂:“即便按照‘十二五’規劃設定的目標拼命減排,也需要10年時間,才能恢復到2005年的城市空氣質量水平!”
毫無預兆:環保部首次回應PM 2.5監測
今年秋天,北京等地灰霾天數高于常年,北京市氣象局和公眾空氣質量感受的分歧,將PM 2.5這一專 業 術 語 推 向 輿 論的 漩 渦 。 對 于“將PM 2.5納入城市空氣質量評價并定期公布”的公眾呼聲,環保部16日首次進行正面回應。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16日通報稱:“各方高度關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今天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二次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 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并收緊了P 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提高了監測數據統計有效性要求。”
“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對此指出,鼓勵各地方提前或更高標準實施,一種是環保部根據國務院文件要求,指定部分地區提前實施本標準,而具體實施方案(包括地域范圍、時間等)需另行公告;另一種 方 式 是 各 省 政 府 根 據 實 際 情況、區域環境保護需要,自愿提前實施本標準。
恰在11月初,環保部發布的《環境空氣PM 10和PM 2.5的測定重量法》正式實施。該行業標準首次對PM 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被大氣專家視為對近日“北京居民掀起 自 購 便 攜 式 儀 器 測 空 氣 ” 的 回應。
但地方對此態度謹慎。11月14日,南京市政府的官方微博轉載了南京氣象局官方微博披露的“PM 2 .5細微顆粒物濃度”數值,但僅存留數 小 時 , 就 以 “ 誤 發 ” 為 由 被 刪除。
11月15日,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 杜 少 中 還 表 示 , 北 京 何 時 公 布PM 2.5尚無明確時間表,但“作為首都,可能會走得快一點,正在積極做準備”。他所回應的事情是,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前一天稱,上海明年有望率先推行PM 2.5空氣質量監測標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對此解釋稱,與科學研究不同,地方政府及其環保部門是按照環保部規定的空氣質量日報技術、指標體系發布每天的空氣質量狀況,“在現階段,PM 2.5尚未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直到環保部正面回應的當天早上,環保部新發布的《“十二五”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標及其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中,開展PM 2.5監測僅為定性考核,且是“ 加 分 項 ” , 也 就 是 “ 測 了 能 加分 , 不 測 也 不 扣 分 , 更 不 一 票否決”。
但數小時后,11月16日下午,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突然改媒體集體采訪為新聞稿發布,宣布了上述 決 定 。 該 司 相 關 負 責人 承 認:“我國部分區域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結果與人民群眾主觀感受不完全一致,現行標準中分區分級要求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