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污染:PM 2.5為最重要因子
10月25日,受國務院委托,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稱,從大氣污染看,2010年,全國17.2%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是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超標。“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性大氣污染日益突出,廣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天津等大城市 的 灰 霾 天 數 已 占 全 年 的30%至50%。”周生賢表示。
“對于北京而言,PM 2.5是近日空氣質量惡化的重要因子,但還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在起作用。大霧天導致大氣擴散能力差,污染物無法得到稀釋,因此加 劇 了 公 眾 呼 吸 系 統 不 適 的 觀感。”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大氣部主任嚴剛對此解釋稱。
由環境保護部和中國工程院牽頭19個國家部門編制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叢書解釋道,中國是世界上顆粒物排放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PM 2.5是可以進入肺部的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的危害最大。細微塵本身的有毒有害物質可以被血液和人體組織吸收,并伴有P b、C d、C r、V、N i、M n、A s等有毒元素和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強致癌有機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氣專家指出,中國城市PM 2.5的污染十分嚴重,北方城市和區域(如北京及周邊省市)PM 2.5濃度高達0.08-0.10毫克/立方米,超過美國標準年均限值5-6倍,南方城市和區域PM 2.5濃度超過美國標準2-4倍。該專家稱,近年來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 嚴 重 , 已 經 不 是 完 全 的 自 然現象,而是不斷增加人為排放的大氣溶膠,因此呈現出灰蒙蒙的渾濁現象。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16日承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N O x)和揮發性有機物(V O C s)排放量顯著增長 , 臭 氧(O 3)和P M2 .5污 染 加劇 , 在P M 1 0和 總懸 浮 顆 粒 物(T S P )污 染 還 未 全 面 解 決 的 情 況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 M2 .5和O 3污染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
即便將《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加嚴,但環保部科技標準司上述負責人指出:“不管是控制P M10還是PM 2.5,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是減排,只有排放少了,污染物濃度降低了,我們周圍的生態環境好轉了,我們的空氣質量狀況才能真正得以改善。”
一位參與相關規劃編制的大氣專家稱,環保界基本達成共識,按照新版征求意見稿“收緊P 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的要求,中國城市空氣達標率要從現在的大約80%驟降至只有大約20%,如果PM 2.5占PM 10的比例基本固定,將P M2 .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后,對城市空氣達標率的影響也大抵如此。
張遠航向《經濟參考報》記者指出,每個國控站采購一套PM 2.5監測設備僅需10多萬元,以某個特大城市為例,整個城市共有10多個國控站;此外,長期的業務運營投入對經濟發達地區是可行的,“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是減少污染的排放,不僅僅是末端治理減排,更重要的是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比如大型企業搬出城市、 控 制 對 高 污 染 產 品 的 居 民 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