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結構多元化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得到的利息、租金、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逐年提高
農產品的產量與價格雙增長,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了家庭經營收入的穩定增加。山東廣饒縣烏河村村民李桂英去年剛剛建起了2個食用菌大棚,她喜不自禁地告訴記者:“俺兩個大棚每月能采摘金針菇4000多斤,每斤按2.6元算,一年收入能超10萬元。”
農產品比價上升和糧食豐收是經營性增收的基礎。近年來,蔬菜、水果、肉類等農產品健康發展,產量穩定增長。國家通過大幅度提高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對玉米、大豆等實行臨時收儲等保護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快速增長。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補貼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2004年起,國家把原來補在流通環節的錢拿出來直接補給農民,開始了糧食直補。同年還啟動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2006年后在取消農業稅的同時,陸續增設了農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此后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補貼資金規模連年大幅度增長,2011年中央財政“四項補貼”資金總額達到1406億元,比2010年增加180億元。
農民外出務工的人數增加,工資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在廣饒縣大王鎮,隨著成長型企業的迅猛發展,用工需求旺盛,務工人員和務工時間都有顯著增加。
今年一季度,大王鎮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320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5元,增長72.4%。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分析說,從全國范圍看,去年在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的推動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絕大多數省區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大體幅度在20%左右,這樣就推動了農民工工資全面的上調,月均收入達到1690元,比2005年的875元增長近一倍。同時,去年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了17.9%。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也穩步增長。東部地區的一些農民財產性收入占到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李國祥指出,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特別是在城鎮落戶之后,其原來承包的土地就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轉讓給仍在農村的農民,獲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得到的利息、租金、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