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個預留學額,對內地高校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多元的生源可增強學校文化的多樣性
李大光在會展上對學生表示,2300個是最低預留學額數量,對高校的要求是“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多數參展高校對外宣稱的是提供30—50個學額,具體招生數量視學生質量而定。李大光說,內地每年有900多萬考生參加高考,只有600多萬人被錄取,還有300萬人沒學上,所以為香港學生預留的學額,對內地高校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在來港招生的內地63所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一些省屬重點高校,呈“兩頭小、中間大”的形態,利于香港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選擇。每名港生可以報4所學校,每所學校可填報4個志愿,“所提供的便利,要優于內地考生。”
為了更好地服務香港學生,招生規定還曾多次做出修改。比如,原本要求港生4月30日之前完成復試,但香港教育局反映,4月份正是香港文憑考試最密集的階段,學生忙于復習。教育部因此將復試時間放寬到5月10日,預錄取名單也定于5月15日公布。另外,這次招生本來主要針對新學制下的6年制中學畢業生,但是后來發現舊學制下的學生對內地高校也非常感興趣,于是規定又進行相應修改。從會展現場看,的確有大批舊學制下的中學七年級學生前來咨詢。
內地高校在港澳招生已經有多年歷史,截至今年10月,共有11155名香港學生在內地205所高校就讀。香港學生原來可以通過參加港澳臺學生聯考到內地讀書,推出免試錄取后,聯考依然保留。但是香港教育局建議學生把免試錄取作為首選,理由是“學額充足、申請方便”。為了保證錄取的公平公正,李大光說,學生文憑考試成績公布后,會與預錄取名單對照,如果兩者出現較大差異可以進行調整。
至于香港學生會不會“擠占”內地學生的錄取名額,一位專家認為,因為內地統招錄取與香港免試招生之間互不影響,表面上看的確不會擠占,但毫無疑問攤薄了教育資源。“不過,這有利于學生來源多樣化,增強學校文化多樣性,對于學生的培養有利,不能斤斤計較這2000多個學額,應當從提升教育質量上看這個問題。”香港學生確實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地方。有高校代表說,展會上,香港學生或三五成群,或獨來獨往,極少有家長陪同,相比內地孩子“要更獨立”。
據了解,這批香港學生入學后,收取的學費、住宿費都與內地學生同一標準,并將被編入普通班學習。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