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灰霾殺手” 從民間呼聲到國家發力
攝影制圖:潘笑天
迷霧籠罩下的黃浦江。 鈕一新攝
霧霾天里的北京高速路。 卓恩森攝(新華社發)
10月底,PM2.5闖入我們的生活。兩個月后的12月21日,環保部公布PM2.5和臭氧監測時間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明年將測PM2.5。一些地方,目前開始采購相關監測設備。2016年1月1日,全國各地都將按照新標準監測和評價環境空氣質量,并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
它很新鮮,走進國人的生活還不到兩個月。
它很老舊,上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專家研究。
它很渺小,直徑不到一根頭發絲的二十分之一。
它很“強大”,專家說它將取代抽煙成為肺癌首因。
而真正能體現它威力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天里,它掀起的一場波瀾,正在改變我們對環境的認知,并推動相關政策的前行。
它叫PM2.5,外號“灰霾殺手”。
闖入生活
差異較大的兩組數據,讓國人記住了PM2.5這個生僻詞。它是在灰蒙蒙的天氣中,闖入中國都市人生活的。
10月底,連續大霧籠罩北京,另外幾座北方城市也未能幸免。蜷在路上的汽車,一邊無奈于透明度偏低,一邊噴著尾氣。
“132”,“輕微污染”——10月30日,北京市環保局公布了空氣污染指數(API)。當日,北京多數居民的感受是空氣“有毒害”。
兩個判斷相差甚大。造成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尚未將“PM2.5”(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納入空氣質量評價體系。微博的力量,讓國人迅速知道了這個生僻詞。
目前,中國API指標數值范圍為0-500,僅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三個指標,對危害嚴重的PM2.5和臭氧并沒納入。
同為顆粒,PM10直徑在10微米以內,其中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稍大”顆粒,能進入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排出;“超細灰塵”PM2.5,則能直接進入肺泡、血液,并會吸附有害物質,引發多種疾病。
此外,作為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PM2.5遮擋光線反射陽光能力更強,更能影響能見度。
專家介紹,室外PM2.5主要來自于燃煤、工地揚塵以及汽車尾氣。室內,二手煙是PM2.5的最大來源。
日前,廣州氣象專家吳兌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經過多年研究發現,灰霾與肺癌有著“七年之癢”,即出現灰霾嚴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會出現肺癌高發期。“灰霾將取代吸煙,成為肺癌致病頭號殺手”,吳兌說。
有分析稱,PM2.5的日均濃度和年均濃度到達一定數值,會增加死亡風險。據悉,目前全球僅有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日本、美國、加拿大等近10個國家頒布了PM2.5限值,90%的國家并未公布。
日前,一位官員表示:按API國標,目前全國70%的城市空氣質量達標;如果增加PM2.5監測指數,則全國70%城市不達標。
據悉,早在2008年初,我國即研究是否將PM2.5納入新的空氣質量監測標準。修改空氣質量監測標準,建立PM2.5監測體系被寄予厚望。而擬將PM2.5納入考核,無疑成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中最引入注目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