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灰霾殺手” 從民間呼聲到國家發力
■ 名詞解釋
PM2.5是什么: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懸浮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
對人體影響:雖然PM2.5在地球大氣中含量很少,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灰霾天氣中大量的PM2.5,可通過呼吸道直達人體肺泡,造成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暴露在灰霾環境中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DNA傷害、肺癌。雖然生物學致病機理尚未完全清楚,但統計表明,灰霾在相當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發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
產生的原因: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經過燃燒而排放的殘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 新聞回放
10月30日開始,北京連續三天大霧天氣,市環保局公布的空氣質量只是“輕度污染”。市民反映與實際感受不一致。
11月1日,環保部發布《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首次對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范,但PM2.5并未被納入空氣質量標準強制監測指標。相關人士稱,監測技術已不成問題。
12月5日,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大霧天氣,能見度不足1公里。19時,有監測顯示PM2.5濃度為522。北京市環保局官方微博——“綠色—北京”公布的4日中午12時至5日中午12時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93,質量級別為“輕度污染2級”。人們再次感到公布的數字與實際感受不同。
12月5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截止。該意見稿提出,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
12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時要求,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
12月21日,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環保部將抓緊修訂發布《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該標準將增加可入肺顆粒物(PM2.5)、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三項國際通行的監測指標。
■ 網友聲音
網友“V衛威”:全國環保大會公布的這條消息體現了前段時間各界輿論的力量,而監測數據是否公布?如公布數據,準確性如何保證?是否有第三方監測?環保部門任重道遠。
網友“leni0627”:希望國家可以進一步加強污染源頭的控制,加強治理,促進減排,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以人為本的實踐。
網友“肖云漢”:開始檢測是正視問題的第一步,要想改善城市空氣,除了控制工廠等污染源外,科學規劃大力發展公交是必須的任務。一條合適的線路、幾輛上下班高峰的加車就能讓幾十上百上班族放棄高成本高污染的私家車,改乘環保低碳公交出行,于國于民均大有益,期待政府加大投入。
網友“QY可可”:真心地期待關于PM2.5的大討論有個好的結果,監測數值要按照規范要求公布、評價。然后,把目光集中到減排上去。減少污染排放,治理污染是關系到子子孫孫的事業,應從每個人做起。數字的大小、評價結論都是用來反映環境狀況的,只有加大減排、治理力度才能改善環境。
■ 他山之石
美國:經過征求民眾意見,在1997年9月16日發布了PM2.5的標準。但在那時,尚未展開全國的PM2.5監測,直到1999年各州才陸續開始,2000年PM2.5監測常規化。
澳大利亞:在2001年開始考慮增加PM2.5的指標,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強制標準。制定該標準的目的是收集數據,以便檢討這一標準是否合理,并準備于2005年開始考慮制定強制標準。但直到今年,澳大利亞的PM2.5仍然不是強制指標,不過這期間一直在做大量的監測和基礎研究工作。
歐洲:2008年4月14日,歐盟委員會《環境空氣質量指令》為降低PM2.5和PM10的含量設定了標準和具體達標日期。就各成員國整體而言,可吸入顆粒物含量須控制在年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的水平。上述目標最遲須在2015年達到。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