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剿“灰霾殺手” 從民間呼聲到國家發力
民間呼聲
民眾感知與監測數據錯位之下,一場“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發起。這場自發活動,客觀上促使政府更快地做出決定。
“不能讓群眾遭污染之害,而監測數據自說自話。”
一些與群眾感知錯位的數據的公布,引發了民意反彈。微博上,大量的評論、轉載關注著幾個關鍵詞:空氣質量、PM2.5、污染物檢測。畢竟,對于空氣,所有人須臾難離。
幾位微博名人發起網上簽名活動,要求改善檢測大氣污染的辦法。一個有數萬網友參與的網上投票顯示,逾90%的網友認為,國家應該引入PM2.5標準。
當公眾已經熟知PM2.5這個詞匯,洞悉它所代表的危害,便急迫地想知道它的真實數值。
此種背景下,一幅以“我為祖國測空氣”為題的漫畫在網上流傳。
漫畫上,三位白領袖子高卷,在霧霾的都市里,或高舉空氣測量儀,或手拿地圖,拳頭緊握,神情認真。分析認為,這是模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宣傳畫。
在實際生活中,北京、長沙等城市,一些環保組織或個人,真的拿起便攜式檢測儀,走到室外或飯店等場所去測量空氣。如11月,長沙環保組織“綠色瀟湘”開展了名為“我為長沙測空氣”的活動。
按計劃,始于北京的“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下周將傳到廣州。活動中,網友募集資金購買了價格不高的檢測儀。有專家指出,官方儀器價格昂貴,民間儀器“可信度問題非常大”,民間空氣檢測更像“兒戲”。
無論如何,這場“兒戲”引起了足夠的關注,眾多媒體進行報道。當然,還有一種聲音異常清晰:除了嘗試檢測空氣,每個人更應嘗試做出改變,少開一天車,進行垃圾分類,更是為空氣質量改進做出貢獻。
國家發力
天氣可以灰霾,政策不能。清晰的聲音已經傳來,“環境質量也是公共服務產品”,明年開始,直轄市及省會城市將監測PM2.5。
民間聲音此起彼伏的同時,11月16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新標準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12月5日,征求意見截止,民意普遍贊成這一做法。
15天后的20日,李克強副總理在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時強調,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他指出,中國將進一步加強空氣污染防治,修訂并發布空氣質量標準,“抓緊做好增加PM2.5監測指標的準備”。
1天后,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和臭氧監測時間表,并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要率先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率先爭取早日和國際接軌,率先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按照同日發布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以上重點區域的復合型大氣污染得到控制,所有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酸雨、灰霾和光化學煙霧污染明顯減少。
據悉,針對PM2.5等更高標準物的污染濃度監測,北京市等地已開始采購設備、培訓人員等。
從PM2.5進入民眾視野,到國家政策出臺,前后不到兩個月時間。
盡管3年前國家有關部門即關注PM2.5,研究是否出臺相關標準,但PM2.5標準能于今年冬天出爐,其背后,是一股巨大的民意推動力量。
2012年就要來了。期待著,按設想的那樣,北京等城市“每小時”都能看到PM2.5數據。
看到數據并非最終目的。PM2.5數據能日漸趨小,損害健康的因素趨向淡出,才是務求的方向。
而數據要降,減排是硬道理。現在,圍剿PM2.5,國家正在發力,箭已在弦上。空氣是所有人的。除國家努力,還包括你我“少開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