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二:“酸堿體質”說法科學嗎?
【回應】 中醫、西醫都沒有“酸堿體質”概念
何小華救治過不少“酸中毒”病人。他認為“酸堿體質”理論是個偽命題,人的酸堿度主要是指體液,不同體液有不同的酸堿值,如血液偏堿性,而胃液呈酸性。因此,將人類體質簡單地劃分為“酸性”、“堿性”不科學。
“所謂‘酸堿體質’純屬無稽之談。”高凌向記者介紹,人體有強大的緩沖系統,如果攝入酸性過多,機體會產生大量堿性成分以緩沖酸性的侵襲并將其中和,反之亦然。即使這些緩沖機制在過量酸性或堿性物質的沖擊下被消耗,肺部還可通過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減少血液中的酸性成分,腎臟也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內的酸性物質,從而維持酸堿度的穩定。
李云和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都表示,醫學理論中并不存在“酸堿體質”或與之類似的概念。
在中醫理論中,是否存在“酸堿體質”一說呢?
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史各家學說教研室副主任章升懋告訴記者,中醫學理論中不存在“酸堿體質”的概念。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宋恩峰認為,“嚴格意義上說,中醫不存在酸堿概念”,中醫體質學主要是根據中醫學陰陽五行、臟腑、精氣血津液等確定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性,具體分類方法有陰陽分類法、五行分類法、臟腑分類法、體型肥瘦分類法等,并無“酸堿體質”一說。
“并不是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偏堿性才好。”四川華西醫院營養科主任胡雯介紹說,“健康皮膚的pH值應該是呈弱酸性,因為處于弱酸性的皮膚不容易滋生細菌。”
網絡上流行的“酸堿體質”檢測方法是:用pH試紙測試尿液或口腔酸堿度,從而判斷身體酸堿度。李云指出,這種方法不科學,人體酸堿度需通過抽血檢查多項生化指標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