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隋斌(左二)和幾位同樣購買“站票”的大學生站在火車過道里。隋斌是山東煙臺人,就讀于合肥工業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準備在放假期間去青島看望姐姐,從合肥到青島他要站16小時22分鐘。談到購票經歷,隋斌說:“我提前一個星期在網上訂票,發現只剩一張軟臥和一張“站票”,當時果斷買了“站票”,呵呵,長這么大還沒坐過軟臥,票價太貴,消費不起??!還記得第一次站著回家,下火車時腿都軟了!你看看有座的人,面前還有張小桌子,也沒人擠你,那感覺就是不一樣?!币苍S是有過多次“站”斗經驗,隋斌表示現在的他“站”無壓力。 2013年春運大幕還未拉開,火車“站票”降價的呼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針對現行火車票定價“站”“坐”不分的現狀,有網民發帖呼吁火車“站票”應該半價,短短3日內引發逾15萬網民轉載。網絡調查顯示,近八成網民支持這一倡議,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站票”價格應該低于座票。呼吁“站票”半價的理由非常簡單:火車上是站是坐,乘客舒適程度和享受到的軟硬件服務顯然不同。既然服務質量有差異,票價一致顯然有失公平。微博“提案”發起人認為,無座旅客以農民工居多,鐵路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理應給予特定群體相應照顧。拒絕“站票”半價的人則從“市場需求”“運輸安全”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發出反對的聲音。春運前夕,新華社記者走進K814和K68列車硬座車廂,記錄站票旅客的旅程,了解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聲音。定格的一瞬間,記錄的也許是一些人已經常態化的生活狀態。他們的際遇,以及持續一時的網絡熱門討論,是否能最終推動“習以為常”規則的改變?得到答案至少仍需假以時日。新華社發(張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