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在K68次福州—青島的火車車廂里,高峰期有40多位站著的乘客。當記者詢問“站票”是否應該降價時,旅客普遍認為應該降,“誰都想坐著、睡著回家,選擇‘站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同價卻不同服務,不僅身體難受,心里也會不舒服”,也有旅客覺得,“如果降價只是‘如果’的事情,不提上日程,不落實,那就沒啥意思咯”。 2013年春運大幕還未拉開,火車“站票”降價的呼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針對現行火車票定價“站”“坐”不分的現狀,有網民發帖呼吁火車“站票”應該半價,短短3日內引發逾15萬網民轉載。網絡調查顯示,近八成網民支持這一倡議,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站票”價格應該低于座票。呼吁“站票”半價的理由非常簡單:火車上是站是坐,乘客舒適程度和享受到的軟硬件服務顯然不同。既然服務質量有差異,票價一致顯然有失公平。微博“提案”發起人認為,無座旅客以農民工居多,鐵路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理應給予特定群體相應照顧。拒絕“站票”半價的人則從“市場需求”“運輸安全”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發出反對的聲音。春運前夕,新華社記者走進K814和K68列車硬座車廂,記錄站票旅客的旅程,了解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聲音。定格的一瞬間,記錄的也許是一些人已經常態化的生活狀態。他們的際遇,以及持續一時的網絡熱門討論,是否能最終推動“習以為常”規則的改變?得到答案至少仍需假以時日。新華社發(張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