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照片,北京,2013年1月21日站著的旅途上圖:吳振林(中)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站票;下圖:吳振林下了火車還要搭乘大巴近一個小時才能到家(拼版照片,攝于1月19日)。吳振林是安徽阜陽的一位普通農民,家里有兩個孩子正在讀高中,需要用錢,他只身一人在福州從事修建高速公路的工作,每月工資2000元左右。不識字的吳振林不會網上訂票,也不懂電話訂票,這次回家的站票還是他托朋友買的,票價173.5元,從福州到老家阜陽他足足站了28個小時。吳振林說,能買著座票當然最好,實在買不著站著回家也成,咱農民能吃苦,“就快能見到老婆、孩子了,我高興”。 2013年春運大幕還未拉開,火車“站票”降價的呼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針對現行火車票定價“站”“坐”不分的現狀,有網民發帖呼吁火車“站票”應該半價,短短3日內引發逾15萬網民轉載。網絡調查顯示,近八成網民支持這一倡議,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站票”價格應該低于座票。呼吁“站票”半價的理由非常簡單:火車上是站是坐,乘客舒適程度和享受到的軟硬件服務顯然不同。既然服務質量有差異,票價一致顯然有失公平。微博“提案”發起人認為,無座旅客以農民工居多,鐵路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理應給予特定群體相應照顧。拒絕“站票”半價的人則從“市場需求”“運輸安全”及“可操作性”等方面發出反對的聲音。春運前夕,新華社記者走進K814和K68列車硬座車廂,記錄站票旅客的旅程,了解他們的故事,傾聽他們的聲音。定格的一瞬間,記錄的也許是一些人已經常態化的生活狀態。他們的際遇,以及持續一時的網絡熱門討論,是否能最終推動“習以為常”規則的改變?得到答案至少仍需假以時日。新華社發(張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