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于四川成都畫院舉辦的畫展中,王其鈞展出的油畫《溪橋映雪》
在近期于四川成都畫院舉辦的畫展中,王其鈞展出的油畫《暖秋》
一方一凈土,一人一世界。在這種基調的感召下,甚至能讓人體會到畫作中每個人的精神世界,作品由此深刻感人、意味深長。也正因為此,藝術家心中的主題才能與創作成為一致的永恒,作品的價值由此真正得以體現和升華。
在人物組合上,王其鈞的構思是要超過十個人,這樣才能產生學校班級的感覺。但是,為了突出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人數也不宜過多。最后,王其鈞將人數定稿為十一人。不多不少,有利于烘托氣氛。
人物組合的模式,王其鈞采用了傳統的攢三聚五的處理方法。宋代美術評論家鄧椿在《畫繼》卷四中說:“每作竹,必乘醉大呼,然后落筆。不可求,或強求之,心詬罵而走。然有愧宅相者,于攢三聚五太拘拘耳。”
這說明,中國古代畫家在畫竹子等物體時,習慣地使用攢三聚五的處理方法。清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十二回中說:“暖閣之中有一玉石條盆,里面攢三聚五栽著一盆單瓣水仙。”看來,人們也習慣于攢三聚五的擺放模式。因此,王其鈞將這幅《村中藏語班》里的十幾個人,分為幾組來處理。
在構圖上,王其鈞使用最常見的不等邊三角形的處理模式,使畫面的左側呈現出分量,而畫面的右側相對輕盈。
在人物關系上,王其鈞對一對母女做了處理,在畫面的最右側。由于女兒的年齡小,母親深情地望著聚精會神的女兒。而畫面中心最引人矚目的是一位轉頭的小男孩。
作品中,神態各異的人物,給人紛繁凌亂之感,其實是畫外的老師及其表達的內容在他們自由的心海中,蕩滌出的不同火花和感悟。這正是作品人人心中有,卻人人筆下無的至高境界和非凡藝術張力。
“吃筆”的孩子、書本上依稀可見的藏文、你望著老師我望著你,仿佛把觀賞者帶進了孩提時代……
《村中藏語班》以寫實的手法,從側面反映了藏區人民的幸福生活,向世人說明,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同時,作品中隱約出現的藏傳佛像,說明了康巴地區的廣大民眾有著充分的信仰自由。
《村中藏語班》是王其鈞參加“畫說康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赴康巴藏區采風活動”后所創作的作品中眾多杰作的一幅。
2011年12月20日,“畫說康巴——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赴康巴藏區采風活動”正式啟動。隨后,以田海鵬、王其鈞為代表的中央美院藝術家開啟了一周近兩千公里的康巴藏區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