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特崗項目將為基層留好醫生
基層缺好醫生,服務能力較弱。意見專門提出深化編制、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待遇,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穩定和優化鄉村醫生隊伍。
意見提出,明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法人主體地位,落實其用人自主權。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不固定人員,變固定用人為合同用人,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這種競爭性的用人機制將有助于提高醫務人員積極性。
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待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核定的收支結余中可按規定提取職工福利基金、獎勵基金。適當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對口支援醫務人員,地方政府給予周轉房等生活保障,在職稱晉升、社會榮譽等方面予以傾斜;對到艱苦邊遠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的醫務人員,按規定落實津補貼政策;對在農村地區長期從醫、貢獻突出的醫務人員,按國家規定給予獎勵。
全科醫生是基層“健康守門人”。意見提出,實施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和欠發達農村地區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實施全科醫生特崗項目,確保如期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配備目標。鼓勵高校醫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服務,志愿到中西部地區鄉鎮衛生院工作3年及以上的高校醫學畢業生,其學費(助學貸款)由國家補助(代償)。對鄉鎮衛生院人員每5年進行一次全員崗位培訓,將培訓結果作為崗位聘用與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對于最基層的村醫,賦予其承擔40%左右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保障其待遇。建立定期免費培訓制度,新進鄉村醫生應當具備執業助理醫師或以上資格,力爭到2020年鄉村醫生總體具備執業助理醫師或以上資格。各地可結合實際建立鄉村醫生退出機制。
常態化的補償渠道建立會不會導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養懶漢”?孫志剛說:“回歸和維護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是醫改的基本方向,應當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與吃‘大鍋飯’之間沒有必然因果關系。三年多來基層醫改的實踐證明,只要綜合改革落實到位,公益性與積極性、公平和效率并不沖突,可以相輔相成。”
在監管方面,意見強調了績效考核、科學補助方式等手段,并明確對過度醫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推諉病人、虛報公共衛生服務等違規行為的機構及人員,予以通報、罰款乃至辭退、吊銷執業證書等處罰;嚴厲查處沒有按照規定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的基層機構。醫保經辦機構對醫療服務行為和費用實行實時監控。
國務院醫改辦公室將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及時通報進展情況,對工作滯后的進行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