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人物
“小燈張”民間藝人扎燈忙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作為“小燈張”第二代傳人的張雙志這兩天又開始趕制花燈,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如圖)。
5個月扎近400個燈籠
昨日,記者走進張雙志的家,如同到了一座微型的民俗工藝品展覽館。陽臺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書柜上豎立著1米多高的風車,陽臺上還時不時地傳來幾聲鳥叫聲,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老北京味兒。
70歲的民間藝人張雙志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見到張師傅時,他正戴著眼鏡,拿著筆專注地在紙上作畫。“這兩天很忙,有20個花燈要在元宵節前趕出來。”一幅作罷,張雙志介紹道,花燈形式看似簡單,其實制作起來并不容易。從選材、做骨架、作畫等工序到組裝,制作一個最簡單的方燈至少需要2天時間。
每年從10月份開始,張雙志開始陸續收到各種訂單,“這最近5個月我做了大概400個燈籠。”
“小燈張”從糊口到創新
在張雙志臥室的墻壁上,掛著一塊印有“小燈張——海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匾。說到“小燈張”,張師傅說這是父親張長順打下的招牌,“現在做燈籠是一種情趣,可當初是為了填飽肚子。”張長順在清末民初時是泥瓦匠,閑月時以做燈籠養家糊口。他做的燈物美價廉,且加以改造創新,逐漸在東四、地安門一帶有了名氣,人送“小燈張”的美名。
解放后,父親到國企上班,很少再做燈。從小耳濡目染的張雙志盡管也會做燈,但在工廠從事木工的他幾乎荒廢了這個家傳手藝。直到后來,他加入北京民間藝術家協會,才逐漸意識到這是寶貴的民間藝術財富。為了發揚繼承這門手藝,剛滿50歲的張雙志提前退休,一門心思投入到制作燈籠上。相對于樣式工整的宮燈,“小燈張”制作的彩燈花哨許多:有荷花燈、兔燈、走馬燈、吉利燈……為了使花燈更受歡迎,張雙志不斷改進工藝,創新款式,推陳出新。
培養更多的“小燈張”
20年的花燈路,張雙志制作的燈籠先后參加了多次民俗工藝展覽,屢屢獲獎,并有數十件作品被首都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收藏。
過完了忙月,張雙志說他還有另一個任務——宣傳授課。每到過年過節,不少學校就會請張雙志為學生上一堂花燈課,專門教做花燈。
由于制作花燈細致繁瑣、耗時費力且售價不高,張雙志深知這門手藝并不適合如今的年輕人養家糊口,“一想到傳承這個問題,我挺憂心的,現在只能指望孩子。”張雙志說,兩個兒子雖然都會做花燈,但都有自己的工作,目前大兒子承諾退休后會接班。為了不讓“小燈張”失傳,前年張雙志收了一個愛好彩燈的手工課老師為徒,“我不在乎手藝是否會外傳,只要能傳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