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2
小區停車自治
調查地點:德寶小區
調查結果:作為全市最早實行停車自治的小區之一,曾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相比胡同停車自治,情況更復雜,難題更多些。
探索:停車亂象逼出的自治
德寶小區建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有870多家常住戶,居民2500多人,大多是“回遷戶”。小區沒請物業公司,也沒有成立業主委員會。
過去,小區大門無人值守,社會車輛隨意進入,儼然成了免費停車場。為了占車位,居民索性私裝地鎖、安地樁,最多時達130多個。停車秩序這么混亂,不管不行了,但誰來管?
請正規停車管理公司?費用太高。居委會代管?可聘請專業保安,錢打哪兒來?由房管站出面吧,別說小區沒有收過物業費,就連平時維持基本房屋維修的錢都拿不出。
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由居民自我管理。2011年8月,德寶小區成立了居民車輛自管會。用街道辦事處支持的資金,在小區大門口立起崗亭,裝上攝像頭,門前設立了道閘和減速帶,在院內施劃出120個停車位,給車主配發了停車證。同時雇請小區里10個家庭經濟困難的居民擔任停車管理員,每人每月工資1600元,對車輛實行24小時晝夜管理。
“自治”立竿見影,停車秩序立馬改觀。主動繳納首期停車費用的小區車主達到90%。
尷尬:缺“名分”腰桿兒不硬
然而,時隔一年,部分車主對這種管理形式熱情減退,二期停車費至今仍有30多位車主遲遲不交。這不,眼看就要收三期停車費了,但二期停車費還沒收齊,“自管會”面臨“斷炊”。現在10名停車管理員的工資都由房管站墊付。
說到交費,居民們也有說辭,“無憑無據,‘自管會’憑什么收費啊!”居民劉女士道出了緣由。原來,“自管會”由居民選舉產生,既不是業主委員會,又不是物業公司。沒有合法身份,就開不出正規的停車發票,天生“腰桿兒”不硬。
根據《北京市普通居住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收費標準》的相關規定,居住小區收取停車費必須向存車人提供物業管理企業發票或停車專用發票。“自管會”曾想掛靠一家專業停車公司,但交不起那筆數額不小的掛靠費。
“自管會”會長張文杰說,他們為此想過很多轍:“區民政局都跑好幾回了,想申請辦個社團,還加蓋了居委會公章,但對方根本不認。現在我們正積極爭取,看能不能辦成民辦非營利企業。”
據記者了解,早在2006年,德寶小區曾請過專業停車公司來管理,但在利益驅動下,誰出錢多停車公司就把車位賣給誰,小區里許多車位都被外面的車主買走,這讓居民們很“受傷”;而一些正規物業公司認為老舊小區停車管理不掙錢,甚至倒賠,也不愿接手。
西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負責人魏巍告訴記者,在他們轄區,不少老舊小區都在摸索解決停車難的途徑,而自治管理這種模式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