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想做一個和她不一樣的老師
“我一直都是一個偏科生。”流瀲紫說,自己的數學一直不好,不是因為天賦不夠,而是源于小學三年級時的一次“慘痛”經歷。
在小學時,流瀲紫其實最喜歡的是數學而不是語文,數學總是考滿分。結果,三年級時遇到一個數學老師,由于長輩之間的矛盾,總是故意為難她。上課時,做筆記用的圓珠筆顏色不對,老太太就會走過去,抓起教鞭打她的手心,或者讓她站在講臺上,責罵她有多么笨。到后來,流瀲紫產生了心理陰影,特別害怕數學課。她也不敢告訴父母,為了減少挨打的次數,“只要看到她走過來,我就會說,是我不好,是我不對。”
那時,語文老師經常安慰她,她的興趣就立刻從數學轉移到了語文上,從此對數學完全喪失了興趣,“怎么學也學不好”。然而,一直是乖乖女的她,明知道這門課學不好,但還是拼命去學,屢敗屢戰。
與那位數學老師有關的痛苦回憶,成為她選擇職業的直接誘因,因為她體會到,一個老師可能會對一個孩子的人生和興趣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應該給學生正面的引導,而不是打擊他們的興趣愛好。
“就是想做一個和她不一樣的老師,所以就上了師范大學,一直很堅定地要當老師。”流瀲紫說,自己一直是一個被動的人,比如愛讀文言文是因為“太懶”,覺得文言文的字少,讀起來方便;她還懶得做計劃,因為很多東西都在變化,都是隨遇而安。而“唯一主動要做的事情”,就是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