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高,成功率低
市場化,讓待婚青年的信息,在公開環境赤裸裸地被挑選、評判。目前,上海人民公園“生意紅火”,每周末的家長都超過500人。在杭州的萬松書院、黃龍洞公園相親會上,相親者也摩肩接踵。
但市場方式,能否解決中國年輕人情感的問題?孫沛東的調研結果耐人尋味。在上海,白發相親角的成功率不足1%。這到底是為什么?
孫沛東認為,正是市場化的方式,造成了低成功率。
“人民公園這里的價碼,是中國最高的。”被稱為相親角“信息達人”的52歲電焊工老林略帶夸張地說。
媽媽告訴李菲,相親角里有一個潛在的市場價格。男的必須要有兩室一廳、最好位于市中心;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房產名字必須是本人;工資每月8000元以上。“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到人民公園來找女朋友。”
李菲本人,身高170厘米,工作穩定,待遇優厚,家庭條件優越。媽媽說得直白:“在這里,你選擇空間大,看好哪個,你就可以直接問他信息,找到一個靠譜兒的幾率很大。”
老林說:“到相親角來的,基本都是想打翻身仗!女孩自己掙5000塊的,想找1萬塊的;掙1萬塊的想找兩萬塊的;明明自己家里有房子,還要找個住在市中心的。男孩也想找比自己強的女孩,最好也有房子,省得以后離婚被揩油……”
“來相親角的很多人都有‘釣大魚’的嫌疑。”孫沛東認為,男性和女性均有依靠心理,希望“攀高枝,搏上位”。一位替女兒相親一年的母親對她說:“在這里,優勝劣汰很明顯的。沒房沒車沒錢沒權的小青年,你要怎么討老婆啊?”
孫沛東研究分析,“白發相親”的方式,一方面的確擴大了可選擇的范圍,另一方面,也使父母們容易產生“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心理。他們的行動看似積極,心態上卻是只求最好,這反而降低了成功率。
“相親角里,經常有抱怨子女眼光太高的父母。其實,是他們自己有時太過理想化,作為‘婚姻代理’,他們不能客觀衡量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對兒女的感情投射使他們就像拿著一面放大鏡,不自覺地放大自己子女的優點、優勢。”
但如果成功率那么低,為什么父母們還是涌向“白發相親角”?
“效率原則不能解釋這個悖論。事實上,獨特的情感邏輯才是理解‘白發相親’的關鍵。”孫沛東說。
父母們的急于相親,讓子女“又愛又恨”。頗讓人玩味的一個細節是,相親角的人流高峰集中在周六。
“因為周六父母們談好以后,孩子們周日就可以見面了。如果周日來談,馬上就開始新的一周了,他們就要上班了,沒時間見面和玩了。”50歲的楊阿姨說。為了27歲的女兒,她來相親角“擺攤”已經4年多了。
“盡管事實上,他們的這種愿望經常落空,但可見父母們的迫切心情。”孫沛東說。
對于媽媽對自己的“劫持”,李菲表示很無奈,完全不是出于自愿。“如果以前,我是怎么都不肯來的,但現在年紀大了,確實是迫于壓力。”
“這里的父母都不肯吃虧。男的也想占便宜,女的也這么想,就沒法談了。這里為什么成功率低?原因就在這里。”老林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