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態度,在青少年中很具代表性。廣東醫學院對部分學生進行的一項“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調查”顯示,雖然47%的人都認為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有紀念意義,62%的人認為會一直傳承下去;但真正知道各個節日來歷的僅占9%,大多數人只是偶然、被動地了解。此外,76%的人認為傳統節日沒氣氛或氣氛一般,只有29%的人認真對待每個節日。
傳統節日的文化承載力減弱,變得日漸單薄,首先是我們長期以來割裂傳統、破壞文化的結果。有專家指出,近代以來很多不恰當的做法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兩三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使得他們無法通過家庭這一主要載體,把節日禮儀和風俗傳承給自己的孩子。其次,由于教育體制的原因,學校里傳統文化的教育較為薄弱。永悅是廣州天河區某小學的5年級學生,她告訴記者,有關傳統節日的一些知識,絕大多數是自己看課外書了解到的,老師上課很少涉及。“比如二年級語文課就學了‘清明時節雨紛紛’,但老師僅僅是解釋一下古詩的意思和詩人想表達的感情,卻沒講清明的緣起。綜合實踐課本倒是會有些‘重陽登高’、‘嫦娥奔月’的故事,但從4年級開始就基本被語文、數學課占了?!?/p>
對于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中小學生更鮮有親身參與和體悟的機會。永悅說,一般這個時候學校都放假,倒是那些“世界讀書日”、“世界無煙日”等新紀念日,老師還會組織一些公益活動。
此外,徐浩文提出,很多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與時代同步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以至于對于節日內涵的理解越來越單一,青少年大多喜歡新鮮事物,追逐潮流,而西方的節日往往更符合這一需求。
傳承:傳統節日要讓青少年“愛過”、“會過”
6月1日兒童節,眾多廣東佛山市的居民頂著31℃的高溫,全家來到南海汾江河,觀看“瀝桂一體·美麗家園”龍舟賽。只見63支龍舟隊伍競逐波濤,船上奮力劃槳的是皮膚黝黑、肌肉發達的年輕漢子,岸上觀戰的人群也多是青年和小孩,高喊號子為劃手加油。
據悉,這是今年佛山市南海區的第一場龍舟賽,佛山也真正進入了端午“龍舟季”?!百慅堉凼俏覀儚V東一帶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傳統民俗,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身強力壯的‘后生仔’更是踴躍參與,能被選為劃手甚至得獎,在村里是很光彩的事?!贝鬄r鎮中聯龍獅協會會長黃欽添說。
葉春生說,國家把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已大大提升了社會關注度,但這還不夠。要傳承文化,首先要讓青少年“愛過”傳統節日,這需要民俗學家和社會積極發掘傳統節日中的時代元素,并不斷創新形式。比如,清明節的“網祭”就是隨時代發展而與時俱進的一種過節形式,只要能守住最根本的文化精髓,繁文縟節可以簡化。
此外,還要讓青少年“會過”傳統節日。廣東清遠市清城區清城中學語文教師鐘赤英認為,在學校的諸多課程中,語文由于與文化、人文有著“先天”的密切關系而成為了傳承文化的主要“陣地”。但以往語文課程中對傳統節日文化關注度不夠,有些教師認為節日文化教育是社會的事情,學生會自然感知,再加上應試的壓力,老師們自然無暇顧及。
鐘赤英建議,中小學校應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盡早地、系統地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現有教材中盡管傳統節日的題材數量不是很多,但仍然可加以發揮,抓住機會點燃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p>
“除了課堂教學外,主題活動也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或者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傳統節日設計活動主題,讓學生動口、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為彌補教材中傳統節日題材較少的情況,教師也可在課后閱讀材料、考試等環節中補充傳統節日題材的內容?!辩姵嘤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