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率為何會被“注水”?
統計就業率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專業設置、學校綜合實力、大學生就業整體趨勢,為之后的專業設置、均衡高校資源配置起到指導作用。可遺憾的是,不少高校統計得出的就業率,顯然存在水分,被網民戲稱為“注水就業率”。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黃永康認為,上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大學生畢業后不再由國家負責分配就業,實行雙向選擇自主就業。這樣的現狀必然引發招生計劃性與就業市場化之間的矛盾。
就業率不高并非高校一家之責。那么,高校方面為何要在就業率上處心積慮造假呢?
據了解,教育部曾在2005年發文規定,對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要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要減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而招生數量與政府教育經費劃撥、各種科研立項、教師福利待遇等方面密切相關。
“不光是學校的就業率,還分專業排就業率。你的就業率低了,下一年就停止招生,或者是減少招生。”黃永康說。
就業率統計應避免“運動員兼職裁判員”
業內人士認為,就業率由高校來統計,本身就存在“運動員兼職裁判員”之嫌。人力資源的配置屬于人社部門職責所在,各省的“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常就設在人社部門,統計就業率的工作理應由人社部門來牽頭,或者由沒有利害關系的第三方機構來統計。
太原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袁群芳介紹說,目前,畢業生只有進行失業登記才能進入人社部門視線,而對沒有登記的學生卻難以掌握其信息。他認為,人社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高校之間應建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聯動+追蹤”統計模式,依托人社部門破解畢業生就業難題,這些工作應由人社部門主抓牽頭。
“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就業培訓等內容可以提前滲入到高校當中,對學生在創業、就業等方面提供指導,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形成一個有機的協調聯動機制。”袁群芳說。
此外,業內人士指出,各大高校6月份公布的初始就業率實際上不能反映畢業生的真實就業狀況,至少應該將公布時間向后推遲半年,實行年度統計。建立畢業生3年內的就業跟蹤制度,完善跳槽頻率、專業吻合度、就業層次等量化數據,增強就業率數據的參考性和指導性,讓就業率回歸科學的本位,進而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