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補課,孩子絕食抗議
當佳琦得知魯雅蕾不再給自己交課后輔導費后,當天就和母親大吵了一架。“輔導課上有學習氛圍,大家都在學我感覺很安靜,如果有不會的還可以立刻問老師,不用拖到第二天,如果當天弄不清楚,我覺都睡不好。”佳琦告訴記者,她為了能讓魯雅蕾交輔導費,吵架當天就沒有吃晚飯,此后接連五天都沒有當著父母的面吃東西,也沒有吃主食。
甚至在本周一的假后摸底考試中,佳琦交了語文、數學和英語三門主科的白卷。班主任打來電話,勸說魯雅蕾與佳琦好好談談,但當天晚上,沒說兩句佳琦就暴躁地威脅:“如果你不讓我參加輔導班,中考我也會交白卷的!”
魯雅蕾見女兒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堅持,心里越發沒底,她不知道為什么補課會像“毒品”一樣讓女兒沉迷,難道一道題當天弄不清楚連覺都不能睡嗎?無奈之下,她只能向女兒妥協。
偶爾上網,也是查不會做的題
放假做試卷,一坐近10小時
如果你的孩子手里有智能手機、ipad,會干什么?玩游戲、看電影、聽音樂……但佳琦卻是用它們來查不會做的題。
魯雅蕾告訴記者,夫妻二人為了讓佳琦能更多地接受一些其他訊息,不僅鼓勵她上網,還給她配了一個智能手機和一個ipad,甚至將家里那臺單核的筆記本電腦換成了蘋果的一體機。
“剛開始電腦買回來一兩天,她在做完作業后都會去書房玩上一陣,但后來我和丈夫才發現,她是在網上查自己不會做的題,甚至會在網上抄一些試題來做。”魯雅蕾有苦難言。
而且,即便放假了,佳琦也是一頭扎進書堆里。據魯雅蕾介紹,無論是否放假,佳琦每天都7點起床,8點半準時坐在書桌前,如果沒人督促她,除了一日三餐外,直到晚上10點30分她都會扎在書堆里做題或者看書。“第一次發現她上癮是在初二下期,我去叫她吃飯,她在算題,我叫了幾聲她都沒反應,后來我走過去拍她,推了兩下她才答應我,而且態度很煩躁。”魯雅蕾說,漸漸地,她發現女兒一遇上自己解不開的題脾氣就會很暴躁,若她和丈夫不強制她上床睡覺,這題她非要解出來不可。
直到現在,作為一位90末的女孩,讀初三的佳琦不會玩微信,沒有Q Q和微博,從來不會和魯雅蕾去逛街買自己的衣服,也沒有自己的偶像,甚至連一款手機游戲都沒有玩過。“有時實在無聊了,她可以抱一本新華字典一頁一頁地看。”魯雅蕾無可奈何地說。
奇怪的
“約法三章”
魯雅蕾為了讓女兒從書本里“拔”出來,她還和佳琦約法三章:第一,每周末必須和家人出游;第二,每天必須用手機、ipad或電腦上至少半小時到一個小時的網或者看電視;第三,每一個月必須看一本跟課本無關的課外書,漫畫也可以。如果佳琦做不到以上三點中的任何一條,魯雅蕾就會一個月不給她買任何輔導書或題冊。
家長憂:
女兒以后會變成書呆子嗎?
到底是什么讓佳琦愛上補課的呢?對此,佳琦告訴記者:“之前我成績不好,上補習班后的第一次測驗我的分數就提高了近30分,老師當時就表揚了我。”據佳琦回憶,初一上半期她的期末考試成績擠入了全年級前15名,要知道開學摸底時她是全班倒數第二,此后她還在初一下期的開學典禮上作為學生代表發言。
正因得到了如此大的鼓勵,佳琦承認自己開始漸漸依賴于補習班和輔導班:“如果不參加這些課,不每天看書,我心里會很謊,我不想成績退步,想讀最好的高中,上最好的大學,讓別人刮目相看。”
作為家長的魯雅蕾表示,她知道女兒心里的想法,但如果只圖安心就將自己“沉”在書堆里也不是長遠之計。“我和她爸爸正是因為知道這個社會需要的不是書呆子,如果她在日后除了讀書什么都不會,情商也不高,就算考上最好的大學,也養不活自己。”遺憾的是,魯雅蕾根本無法說服佳琦,也不知如何改變女兒。
專家答:
可以和老師一起帶孩子旅游
對于佳琦癡迷讀書的問題,重慶師范大學教育專家何宏分析說,孩子過于專注于學習,對學習興趣太大,把成績看成唯一的快樂源頭,可能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表現出一定的缺失。其次,佳琦對分數的追求和對榮譽的渴望,讓她失去了對學科本身的探討,大量的重復練習對她來說只能是越來越重的心理壓力。“讓所有人刮目相看是她考完大學后的最終目的,但她并沒有意識到刮目相看之后又應該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她是活在別人看法中的一個孩子。”何宏如是說。
何宏告訴記者,在他接觸的案例中,佳琦的情況是尖子生中的普遍現象,就如同許多成功成年人一樣,一旦站在高處,享受榮光后就很害怕摔下來的傷痛。但對于孩子,為了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作為家長在發現子女失去玩的興趣后,需要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其他愛好。故此,何宏建議魯雅蕾:“佳琦喜歡看書,喜歡上輔導課是因為在老師身邊她有安全感,家長不妨聯合老師一起把佳琦帶出去旅游,在散心的同時由雙方同時跟她談心,幫她找到自己或許都沒發現的其他興趣。”(文中佳琦和陳奕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