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周江森這樣不愿意對格祺偉妥協的人,只是少數。他說,格祺偉善于抓住并放大問題。
周江森:“這些人就是這么厲害,抓住一點點用放大鏡無限放大。所以你今天不給他一筆宣傳費的話,那明天我打個比方,你那個工地如果有小小的什么不規范,他可以故意放大,又搞到網上去。三年來我是深受其害。”
今年5月,時任衡陽市雁峰區地稅局副局長張某某因為在初中畢業后就接班參加工作的歷史,也被格祺偉抓到“把柄”,開價20萬元。據張某某的岳父劉先生介紹:“要我們單獨私下跟他見面,然后我代表我女婿去了。他見面的主要目的是敲詐勒索,開價20萬元。不但這次要這么大的金額,而且以后每年的逢年過節,還要去拜訪他、感謝他。我們沒有答應他,我說我女婿有什么問題要由組織上處理。”
劉先生注意到,格祺偉很謹慎,連討價還價,都是用手蘸水在桌子上寫。劉先生:“他的手段之高明,他并不用語言來表達。他用手蘸著水在桌子上畫:20啊、18啊、16啊,是這樣來表述。”
專家釋疑
網絡惡霸為何能禍害一方?
如今,曾經的“社會名流”已身陷囹圄。在看守所內反思多日后,格祺偉痛哭流涕、深刻悔過:“直到雙手戴上手銬,感受到沉重,才明白自己要為曾經無所顧忌的‘自由’承受現在的后果,并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人們不禁要問,格祺偉為什么能在衡陽當地坐大成勢,成為許多干部群眾所稱的“網絡惡霸”、禍害一方?
衡陽市副市長、公安局局長周學農認為:“格祺偉等人之所以連連得手,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利用了當前網絡管理中的漏洞,發現自己發布了不實信息也沒人管,膽子越來越大;二是充分利用了人們息事寧人的心理,氣焰越來越囂張;三是利用了‘兩高’司法解釋出臺之前法律上的模糊地帶,大發其財。”
受害人周某的話代表了不少人的心態。他說,當時掏錢解決問題,主要是出于兩種心理:一是網上負面輿情出來以后疲于應付,時間精力都耗不起,只能花錢消災;二是廣大網友沒有渠道,也不會花時間精力辨別真偽,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有些網民不問真相就跟著起哄,實際上是在為炒作推波助瀾,一旦形成某種印象或觀點就很難扭轉。
“我在網上發正面報道沒人理我,報道負面新聞,反而立馬就會與我聯系。”格祺偉供述,自己在當地的名氣起來以后,有人怕他,也有一些人主動過來“討好”他,個別企業老板多次送上現金、煙酒,個別黨政干部把他當成“座上賓”,無形中讓他覺得自己“能量大”、是“社會名流”。
本報記者綜合新華社、央視、央廣等 D090